加快榆林转型发展 打造最具影响力城市

2019.02.25 14:52 榆林日报 刘予涵 闫景

2017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榆林市委、市政府通过充分调研市情,反复论证,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深刻把握市情,综合研判,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承担好中省赋予榆林的历史责任,跳出榆林看榆林”的总体战略,以“找差距、补短板、提品质、求创新”为总体目标,全面启动了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的建设。这一话题引发代表委员们持续踊跃热议,大家纷纷畅谈认识、共话落实。

提升文化实力 建设科创新城

市人大代表、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科科长李烨伟表示,打造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首先要复兴榆林古城,打造城市金名片。延续“红石峡—凌霄塔”城区历史轴线,进行整体环境整治与风貌改造,突显城市人文特色。修缮四合院、窑洞、礼堂等特色突出的建筑,打造恢复古城墙。填充文化体验、旅游民宿、传统手工艺以及文化旅游项目,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其次,要建设科创新城,驱动城市新发展。应该充分借鉴雄安新区规划理念,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云创能源谷,生态智慧城”作为科学的战略定位,将榆林科创新城建设成为引领世界能源创新、转型和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区。第三,要推进高铁建设,实现城市快连通。积极推进南北向包西高铁榆林—延安段以及榆林高铁站的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东西向兰太高铁改线,放大区域交通枢纽效应,加快建设最具影响力城市的步伐。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等领域成果丰硕,创作出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高胜利委员说,但与此同时,我市在优化文艺精品创作环境、促进文化精品创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胜利认为,在加大文艺精品创作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整合资源,推出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具有陕北特色,在全国有辐射能力、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重点抓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地域文化特色题材创作,建立文化创作基地,完善重大文艺创作题材库,健全文艺作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开辟引进特殊文艺人才“绿色通道”,不断促进我市文艺繁荣,扩大榆林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发展开放型经济

“要在更高的视野下谋划好榆林发展的定位和布局,科学、超前规划,稳步、扎实推进。”市人大代表、清涧县招商服务局局长刘艳说,“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遵从此规划框架,在榆林的发展和建设上,我们要秉持打造生态空间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治共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城市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加快榆林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培育一批著名、驰名商标和特色农业品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建设一流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同时,选择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较好的县城,培育功能相对完善、产业和人口集聚水平较高的小城市。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升综合功能,有序引导外来人口迁入和定居并提供就业生活条件。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建设一批美丽特色小城镇,推动人口向城镇集聚,为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脱贫、社保兜底等各项扶贫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刘艳表示,建设最具影响力城市,加强道德建设,涵养文明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要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法律、道德、行政等手段,惩治失信,进一步加大诚信建设力度,增强诚信意识,重建信用环境。

打造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实现榆林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双亚萍委员说,“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陕西自贸区的建设,我市对外经济发展已经起步,但我市对外经济规模总量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进出口总值更是在全省各地市位居下游。同时,还存在出口商品原料型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国家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对外人才匮乏等问题。”双亚萍建议,加大完善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对外开放经济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将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和引进市外国内资金等主要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对破零和增长较快的对外经营企业、县市区政府、园区给予专项资金奖励支持。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发展进出口贸易、“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跨境电商等对外业务,对潜力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加快榆林会展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着力解决开放型人才紧缺问题,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引进人才,加强各级涉外干部开放型经济知识培训,增强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