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勇
居住的小城清涧历来缺水,道光《清涧县志》记载:“初世衡城青涧,虽据险隘而乏水泉,虑不可守,命工凿地百尺余,屑石一畚赏以百钱,过石数重,泉乃沛发”。千百年来水一直是制约清涧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清涧城的吃水用水状况才逐渐得以改善。作为土生土长的清涧人,见证了清涧吃水的改善历程,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可谓感同身受、刻骨铭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家居城南半山腰,正在上中学的我常为家里的吃水犯难,那时每天都要下河爬坡,跑一里多的路,到魁星楼北边石壳下的泛水泉旁,排队等水、舀水、担水。那些年月,排队等水已成为周围家户的重要任务,泉眼旁总是大小不同的各色水桶排成了“长蛇阵”。等水的人们常常从焦急等到无奈,再从无奈等到希望,而那泉眼总是不紧不慢,十几分钟才能舀满一桶。为了尽早担到水,我的父母常常半夜或者黎明瞅着人少的时候,赶到泉眼旁等水;为了等水,妹妹曾在寒冬里冻伤了耳朵、冻肿了手;为了等水,我曾在石壳上留下了无数徘徊的脚印,也看了不少的书。
这个宝贵的泛水泉,在一个小石钵里,比秀延河的水面略微高些,夏天一旦发起洪水就会被淹没。涨水的那几天,周围的群众就只能跑到更远的石台寺拐沟里去等水、担水。等到洪水落了,人们赶紧将泉眼挖开,不等泉水澄清就舀起水来。
后来,河对面的公路畔下修了一口“压压井”。这个井出水较快,而且打上来的水也比较清澈,周围的人们自然蜂拥而来。但这口井,对于隔河来担水的我们却极不方便,夏天可以淌河过往,冬天可以踏冰往来,春秋就很困难了。直到后来旁边的虎头峁修建了大桥,前往担水的路虽然远了一大截,但走起来平坦多了。只是这口井的供水量还远远不及人们的需求,为担水争抢排队,两岸的群众相互排挤、骂仗,甚至还打过架。
再后来,我家坡底下的那家人打出了一口水井,且流量不小。每天抽水供应时,周围的居民纷至沓来,终于能方便地担到水了。担水回家的那段坡,依旧又陡又长,负重前行很是费力,但单论节省的时间,吃水困难的问题也算大大改善了。
要说我们片区彻底解决吃水难题,还是因了山背后石台寺村一个体户启动了打井、引水、供水的项目。为了让工程尽快实施,周围群众主动协调,积极配合,挖地沟、埋水管,很快,自来水就送到了家家户户。看着自家水瓮上流淌出晶莹剔透的水花,为水而累的人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之后,不少家户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从此过上了能洗澡、能随时使用热水的生活。
其实,多年来,清涧县的一系列引水项目正逐步改善着城区百姓的吃水用水条件,目前加紧实施的引黄工程,工程竣工后,县城供水吃紧的问题有望彻底解决。毫无疑问,这种种变迁改善和日渐提高的生活质量,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飞速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