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赵家峁村生态建设助力脱贫纪实

2020.05.11 11:19 榆林日报 魏丽娟

“绿水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穿越千年的时空,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赞赏的美景,正在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变为现实。

一改往日的荒凉贫瘠,赵家峁村依托生态建设,打造出“杏花溪谷·峁上人家”“老家记忆·难忘乡愁”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景象日日都在上演。

1、前人栽下千亩林 后人打造“万元村”

上世纪,赵家峁村丘陵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要致富先种树”,在1999年国家号召实施退耕还林时,当地村民率先在榆阳区实施退耕还林2567亩,栽植大扁杏1050亩,发展鲜食李、杏等生态经济兼用林1450亩,人均栽植经济林3.5亩,同时也为后人打开了致富发展的门路。

结合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建设,近年来,榆阳区林业局又以“扩绿、添彩、增色”为目标,以“优美的人居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设计理念,投资近1600万元,对该村入村道路、农村新居、新村广场、杏树旅游线路及村庄周边等全部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栽植了各种景观树近4000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赵家峁村成为黄土高原上的“小绿洲”,全村林木覆盖率从23%上升到52%。

赵家峁村充分利用村情风貌、生态文化等禀赋优势,建成集杏树文化观光区、森林穿越等旅游项目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丰富的旅游主题促进游客数量增加,村民的收入也显著提升。2017年赵家峁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首次实现分红100万元;201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100元上升到16800元,赵家峁村集体经营收入达220万元,其中林业收入占40%;2019年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30万元,实现了收入三年连续增加。

2、林权制度改革先行 绿水青山助力脱贫

“生态建设是赵家峁发展的根。”2013年初,赵家峁村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后,村带头人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带领村民不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2015年,赵家峁村整合了全村共计5300亩土地及所有旧房产进行流转、折股量化,确定了“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经营模式。在榆阳区林业局的支持下,将全村退耕还林地2567亩纳入其中,大胆先行探索和实践中省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随着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赵家峁人营造出了“山青水绿”的高原美景,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赵家峁休闲旅游度假村森林穿越项目(本文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赵家峁休闲旅游度假村森林穿越项目(本文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如今,“杏花溪谷·峁上人家”和“老家记忆·难忘乡愁”成为该村休闲度假的品牌项目,村子逐步建成了66亩垂钓农家休闲区、300亩葡萄酒庄基地、1500亩杏树文化观光区,开发出以森林穿越、林果采摘、高空滑索、小吃街区、民俗客栈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实现了“林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林果品变商品”的重大转变。经过几年的努力,赵家峁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81.7%下降到现在的0.8%,利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生态移民项目,建成美丽农居112套,并配建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3、生态智慧不断涌现 打造更多“赵家峁”

赵家峁的成功得益于生态底色。近年来,榆阳区林业局为持续巩固赵家峁村及山体绿化实施效果,针对高陡山坡土层较薄、土壤贫瘠、植被稀少的情况,采用全年封禁、严禁人畜进入的举措,促进植被恢复。对植被覆盖相对较好、坡面较缓的区域,在保证林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实行季节性封育,在林木生长季节封山,在林木休眠季节开山。同时,着重加强后期管护,对退耕还林及绿化栽植树木采取修剪等抚育措施,促成林木繁茂生长,最终形成青山秀水画中来,花果满园香、绿树绕山梁的优美画卷。

赵家峁村成功转型,为榆阳区贡献了可复制的样板和生态智慧。依托52%的全区绿植覆盖率,榆阳区众多村庄已具备发展乡村旅游和田园综合体的基础条件,该区也明确提出:以赵家峁村为样板,在北部滩区,融合现代农业基地、文化旅游开发、矿区生态治理,加快建设孟家湾、金鸡滩、牛家梁、岔河则等地的现代田园综合体项目。以榆林野生动物园为中心节点,以三鱼路生态旅游环线和210国道为纽带,突出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泛赵家峁”生态田园综合体等旅游业态,向全域生态旅游、全域带动贫困人口的方向努力。

榆阳区林业部门也将持续推进省政府《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的落实,鼓励贫困村、贫困户以林木、林地经营权等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增加资产性收入;鼓励村集体、农户发展村集体或家庭林场,增加创造性收入。榆阳生态智慧的不断涌现,将带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记者 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