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前,尚未撤县设区的横山“粗笨”的原始化、低端化煤炭采掘方式随处可见,致使煤炭产业总是“走走停停”“匍匐前行”。在2002年至2012年,公认的煤炭“黄金十年”之间,横山未能“一飞冲天”,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0月初,全县14家具备生产条件的煤矿仅有2家正常生产,当然煤炭行业自身的发展动荡是最大主因。
2011年以来,伴随着“一黑”“一白”“一绿”“一城”的发展画卷在横山渐次展开,作为主线条的煤炭产业地位不断得以确立,成为引领该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石。
正是因敢于直面困境、敢于狭路亮剑的横山决策层始终致力于化解关键领域的关键问题,方汇聚起横山腾飞的强大合力和动力。
1、共享发展红利的“横山解法”
时光拨回2011年,在广泛深入调研和科学精准研判的基础上,横山遵从“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制定出台了和谐矿区建设规范性文件,在矿区范围内的45个行政村与22个煤矿签定了和谐共建协议,受益42842人,形成5.6亿元规模的利益共享基金。
“横山解法”成为破解村矿矛盾的“妙招奇招”。
近年来,江苏悦达集团投资建设的横山天云煤矿坚持一手抓煤矿安全生产和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和谐村矿建设,并积极主动参与苏陕扶贫协作,开展一系列扶贫帮困工作。该公司首创“扶贫共享基金”模式,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先后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
处于大山深处的王家峁村村民收到矿区发放的共享资金每人每年3260元,累计5361万元;矿区为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2000元,累计发放703万元。“共享基金对我帮助很大,我家饲养肉牛光去年就出栏20多头,一年就能收入7、8万元。”村民魏国库致富路上打响“翻身仗”的本钱就是每年领取的4000元共享基金,由此办起肉牛养殖场。
该村党支部书记高平介绍,和谐矿区建设以来,村企一齐发力,在全村道路硬化、精准扶贫、贫困户发展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矿区还面向村民提供了60多个就业岗位,解决了数十户居民的生计问题。
“未来我们将在精准扶贫上再下功夫,让贫困群众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天云煤矿总经理孙俊说。
和天云煤矿一样,樊河煤矿不仅与村子建立起了联合党支部,还先后投入上千万元,用于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自开展和谐矿区建设以来,村矿矛盾明显减少,实实在在能感觉到村矿和谐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实质性推动。”矿长朱敬德说。
横山区工贸局局长白卫安介绍,从矿区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全区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的渐近原则,采取一矿一策、阶段推进的工作办法,积极调解矿村疑难矛盾,煤矿建设环境、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聚力产能升级的“横山方案”
在谋划区域布局能源产业中,横山区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科技兴煤”路线图和时间表,聚力打造煤矿“整洁无尘、交通便捷、人机分离、全程现代化”的新名片。
“十二五”以来,横山区立足煤炭产业深加工,在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等方面打破局限性思维,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煤炭开采朝着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前进,“精准、节约、环保”愈发成为横山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去年8月,朱家峁煤矿将大数据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使用的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控制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炭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使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安全可靠性高、工程质量高、企业效益高。
朱家峁煤矿董事长李远清说,目前,这套技术在朱家峁煤矿已实现了薄煤层的智能化开采覆盖,割煤、移动,煤炭源源不断地通过皮带涌向地面……
魏墙煤矿
年产600万吨的魏墙煤矿,积极选用长臂一次采全高的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煤矿开采向高度集约化和大型化发展,通过提高开采强度、减少煤矿数量、加大单井生产规模等方式改变了传统煤炭工业的生产面貌,魏墙煤矿实现了安全、高效、低能耗生产。
“矿井建设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前提,以建设高产高效、节能环保为总目标,实现了网络办公自动化、安全生产可视化,经营管理集约化。”该企业董事长刘星合说。
横山区通过有效资源整合,2019年,全区煤炭产量以1600多万吨创下历年新高,远超2011年的620多万吨。
3、构筑高端能化的“横山路径”
近年来,横山区按照“用煤先取油”的理念,紧扣榆林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重大机遇,走高端“煤向电转化、煤向化工产品转化”延伸之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以高转化、大循环、低成本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构筑起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位于横山区波罗镇的榆林能源2×1000兆瓦煤电一体化项目,作为横山区自主引进的重大项目,创造了首台投运的脱硫装置、低位排烟集中布置在间冷塔内的“三塔合一”百万机组和首台投入商业运营的间接空冷百万机组两项世界纪录。
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横山煤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宏旭说,榆能横山煤电一体化发电工程是榆横至潍坊一千千伏特高压三个配套电源点之一。自2016年开工建设以来,历时三年多的时间建成投产,工程总投资约70亿元,工程整体建成之后,向华北电网输电以年输电能力超100亿千瓦时来计算,年消耗煤炭约近400亿吨。
随着项目2号机组、1号机组依次于2018年12月13日和2019年10月19日如期建成投运,生产期年利用时间约5000小时,年发电量约100亿千瓦时,实现年产值约30亿元,年实现利税约4.5亿元。
引人注目的还有,2018年10月24日,陕西榆林赵石畔电厂1号机组与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成功并网发电,拉开了陕电外送的序幕。
伴随着煤转电项目在横山相继并网发电,煤转化工项目也不甘落后。
横山区紧紧围绕“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的战略定位,把能源化工确立为支柱产业,优化和延伸产业链,提出煤炭转化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大型煤化工企业,就地转化煤炭资源,实现产业升级,甲醇、醋酸、聚乙烯、聚丙烯这些高端煤转化工产品相继生根成长。
中煤陕西榆横煤化厂车间
中煤陕西公司位于榆横煤化学工业园区,是打造中煤集团蒙陕基地和第二发展引擎的重要支撑企业。目前,该公司化工分公司年产360万吨煤制甲醇,年产135万吨聚烯烃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该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副总经理白晓琪介绍,中煤陕西化工分公司是以煤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的企业,主要有年产180万吨的甲醇项目和60万吨的聚烯烃项目,销售额60、70亿元。
连日来,中煤陕西公司化工分公司每天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聚烯烃订单都超过了1万吨,公司6条聚烯烃生产线一直满负荷运行,生产出新型的聚丙烯产品可以使用到下游的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生产当中。一吨产品大约能制造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100万只,目前每天的产量达到1000吨,今年一季度共生产聚烯烃18.94万吨。
横山区工贸局局长白卫安说:“近年来,我区落地并建成投产了中煤、华电、延长、陕能、榆能等一批煤化工、煤转电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使横山煤炭实现了就地转化,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煤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一举改变了过去低价销售原煤、外运外销困难的滞后局面,为横山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过往十年,是横山区强本固基的关键十年;未来十年,是横山区厚积薄发的梦想十年。横山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已跃然纸上。
未来已来,未来可期!(记者葛蕃 通讯员张益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