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定点帮扶绥德县郝家桥村纪实

2021.05.06 22:45 榆林日报 ZaiYuLin.Com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定点帮扶绥德县郝家桥村纪实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是陕西省唯一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行政村。作为该村定点帮扶单位榆林市生态环境局,为这一来之不易的荣誉付出了艰辛努力。

把帮扶当政治责任

2018年4月,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接到对该村实施脱贫攻坚定点帮扶任务后,从扶志扶智、产业帮扶、项目支持、措施到户、造血帮扶等方面精心研究制定帮扶计划和具体措施。同时,委派了市污染物减排中心副主任高广军任第一书记,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高扬、市环境监测总站陈小军为队员的驻村工作队,全面开展对该村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工作队按照扶贫先扶智的工作思路,开办生态文明建设大讲堂、郝家桥道德大讲堂、学习劳模刘玉厚等活动,并举办“郝家桥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评选,既丰富了村民文化活动,又坚定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他们还通过挖掘该村红色教育资源、修缮革命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加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于2020年底顺利通过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评定验收,并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截至目前,该村已接待游客24万人次。

把村民当家人亲戚

从2018年4月起,榆林市生态环境局领导、相关科室、工作队队员与该村18户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先后为村里修通了入户道路、整修了村民的住宅排水,为村民购置了玉米脱粒机、揉丝机、水泵、水管、洗衣机等价值5万多元的生产生活用品。他们把帮扶对象和村民当家人、当亲戚,想方设法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

该村贫困户李治其下半身残疾多年,通村道路未入户前,他所用的残疾人代步车无法出入自己家门,所以一直在绥德县城租房住。工作队队员通过多方协调,筹措资金2万多元,专门为李治其修通了入户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他的这一实际困难。

86岁的村民刘俊青老人,唯一的儿子去世,自己瘫痪在床,长年居住在10多里外的养女家。了解情况后,该局帮扶领导、科室及时为刘俊青老人购买了价值3000多元的升降床和轮椅,并经常带慰问品上门看望。工作队队员陈小军每隔几天就带一些好吃的去看望一回。

贫困户梁付珠想通过养羊脱贫致富,但由于没有资金,始终发展不起来。工作队与该局帮扶领导及时协调筹集5000多元资金,买了两只种羊送给他,让他发展养羊业。现在他的羊子逐年增多,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

把绿色当发展底色

2018年4月份以来,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及工作队先后通过文化广场咨询宣传、入户交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等绿色、环保、低碳理念。

该局争取到有关环保项目资金545万元,投资10万元为该村村委会安装暖气,减少燃煤污染;投资300万元新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站各1个,并已投入运营;投资215万元用于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投资20万元建立垃圾兑换银行并投入运营。鼓励村民收集烟头、烟盒、废塑料、饮料瓶等到垃圾银行兑换洗衣粉、香皂等日用品,引导村民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环境卫生治理和管理。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该村已建成山地生态果园2000亩,正在建设果品储藏冷库;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0座、拱棚40座;已建成年存栏3000只湖羊养殖场;已建成年存栏2300头生猪养殖场,使96户村民实现了配股分红;绿化沟道及周边区域荒山荒坡4384亩,建成了500千瓦光伏产业,并给该村创造了24个公益性就业岗位。目前,该村已形成了“林果粮上山、设施农业入川、规模养殖进沟”的绿色产业布局。

把困难当硬仗攻克

在工作队的指导下,村党支部确定了“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并积极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几年来,各个脱贫攻坚项目顺利实施。

建成了建筑面积2380平方米、设有6个教学班的幼儿园、小学,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将孩子带回来,在家门口上学。建成了面积126平方米具备国家标准的村中心卫生站,有效解决了村民看病难、买药难问题。建成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村互助幸福院,老人们每天只交4元钱就能吃到丰盛的中、晚营养餐,从根本上实现了老有所养。

2018年,该局积极推动村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制脱贫合作社,将该村多数荒地、坡地流转至村集体经营,逐渐形成了集山地苹果、温室大棚、光伏发电、舍饲养殖、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带动贫困户“耕者有其田”向“耕者有其股”转变,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难的问题。

通过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郝家桥村“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不到6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43元,高质量完成了贫困村退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6户548人全部脱贫退出。来源: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