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向党默默奉献——“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张玉莲的二三事

2021.06.21 23:10 在榆林网 周世久

在榆林网讯:近日,笔者采访了年近九旬,党龄68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张玉莲老太太。她虽是一位耄耋老人,但是她精神状态良好,精三明四,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了她在人民公社时期的许多事情。

红心向党默默奉献——“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张玉莲的二三事

张玉莲,女,生于1933年12月,子洲县马岔乡马岔村人。18岁时嫁于横山区高镇乡万家畔大队申家峁村刘正亮为妻。她虽没有文化,但是她为人忠厚老实,精明能干,懂理害性,关心集体,乐于助人,默默奉献,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强人。她1953年加入党组织,曾任申家峁村妇女队长,万家畔大队党支部委员。在人民公社时期,她带领村民和广大妇女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打坝修梯田,植树造林,学习毛主席语录,唱红歌等,做出了成绩,因此,她曾多次被高镇人民公社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现在,笔者讲述她亲身经历过的五个故事。

(一)做“食堂饭”

1958年全国各地大力开展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的运动,横山县高镇乡万家畔大队申家峁村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也办起了“食堂”。当时,该村有20多户人家,上百人口。食堂扎在刘成贵家的两孔土窑洞里,厨房里安两口大锅。张玉莲和另一位妇女做“食堂饭”,刘正昌为管理员,负责粮食的保管、采购和打饭等工作。每天两顿饭,早上一般是软糜子壳壳窝窝和会菜;晚饭是钱钱饭煮洋芋蛋。

张玉莲工作认真负责,一心扑在做“食堂饭”上,从不误事。当时她家两个孩子,大女儿7岁,大儿子4岁,每天做饭时,她总是把儿子抱在弟媳家照看。有一次,她把大女儿留在家里滚开水。由于女儿人小往暖壶里倒开水,一不小心,把一马勺开水倒在脚上,烫的直嚎叫,她在上面做饭听见女儿大哭,便跑回家,赶忙用开水泡红胶泥敷,最后又用腌白菜叶子拔。她一天没有误做“食堂饭”。该村的“食堂饭”,刚开始还不错,后面因年头不好,粮食困难,一直坚持到年底,才宣布结束。

(二)吃救灾粮

六十年代初,陕北跌下了大年成,庄稼粒无收,该村更严重,只好上山挖野菜充饥,许多农人饿的眉胖眼肿,无法上山劳动。当时乡政府给该村拨来些救灾粮。当时,张玉莲家6口人,生活也很困难。可是她先一斤救灾粮也没有吃。她说:“我家生活还可以,让最困难农户吃。”有一次,一位公社年轻下乡干部分配到她家吃饭,看到张玉莲家孩子多,生活也很困难,便向公社领导反映了情况后,给她家一线口袋红薯干救灾粮食。她感激地说:“还是共产党好!大灾之年还给咱老百姓吃救命粮哩!”

(三)“忆苦思甜”

在七十年代,万家畔大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许多受苦人,上台控诉自己在黑暗旧社会,受地主老财的剥削和压迫穷人的罪恶事实。

有一次,该大队在“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歌曲声中,“忆苦思甜”大会正式开始了。有位妇女走上台,哭诉了地主老财,无理打骂她父亲,苛扣长工工钱等事实。

这位妇女刚讲完,台下便喊起:“打倒地主老财!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永远跟党走!”的口号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响彻山沟沟。

(四)织线织布

张玉莲心灵手巧,能纺线,会织布。她把自己的这门手艺传给她的大女儿和村上一些年轻妇女。她和大女儿经常给村民与亲戚朋友教织布或义务织布。她对一些困难户少收工钱。人们夸她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家织出的布,让丈夫用老布换回小米、小麦等粮食,自食其力,增加了自己家里的收入。因此,她家的生活基本能够自供。在陕北发生的三次大灾之年也没有断顿过。所以,村民们夸她是一位勤劳致富的女能人。

(五)戴大红花

在七十年代的一个冬天,张玉莲被高镇人民公社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公社隆重召开表彰大会,人家获奖人员走上台抬头挺胸,笑容满面。而她胆子小,走上台怕的低下了头,不敢看台下的观众。先由几名少先队员上台给获奖人员配戴大红花。一位男少先队员恭敬地对她说:“阿姨,你好!”便又伸出小手和我握手,接着就给她胸前配戴大红花,最后还敬了一个队礼。随后,由公社书记和社长给她颁发了奖状与奖品。她觉得非常高兴和光荣。

这可谓:红心向党为人民,默默奉献众称颂。(通讯员 周世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