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世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如今,每当背诵起这首传唱千古的精品佳作《清明》时,不禁想起了昔日清明寒食节的许多往事,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述我所知道有关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故事。
(一)清明节
我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清明节的来历。他介绍说,清明节,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重大传统的祭祖节、踏青节日。清明兼具有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有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乃至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解放后,又增添了为革命先烈和为国捐躯的英雄模范人扫墓奠祭活动,激励人们继承革命遗志,传承红色血脉,将革命进行到底。记得我在子洲县周家硷镇中心小学上学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学校就有少先队员到营盘村一家烈属户家去,担水把院,演文艺小节目,唱红歌,听烈属老大爷讲革命故事。在周家硷中学上学的时候,有一年清明节,我到张家砭村一户烈士上坟扫墓,献花圈,焚香烧纸奠酒祭祀英烈。我便写了一篇《扫墓记》作文,受到老师的好评,成为年级的范文,在学校黑板上选登,在学校红卫兵广播站进行播诵,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称赞,成为我爱好文学创作的新起点。
清明节的美食就吃煎饼包凉菜和小炒猪肉,再倒上蒜泥、米醋、花椒、茴香、姜面、盐等调料的蘸汤,美味可口,实在醇香。
为此,我给大家讲一个吃煎饼的笑话。我们村有个后生叫马来,弟弟叫狗来。有一年清明节,狗来刚结婚过媳妇两个月,他大哥马来叫狗来去上坟烧纸,狗来媳妇在家里开玩地说:“他正狗斗羊皮呢!”马来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赶快走进狗来家,一看狗来正吃煎饼包凉菜呢!逗的一家人都大笑起来。所以,“狗斗羊皮”成为我村的一大笑柄。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期间正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气候宜人的季节,所以人们踏青郊游也是清明节又一重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我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二)寒食节
寒食节是我国农历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俗称“先寒食后清明”。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节”。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避难,周游列国,历尽艰辛。有一次,他挨饿难熬,万般无奈时,手下一名随从名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了,故称“刮股奉君”。后来重耳当了国王,去寻找和母亲一起躲藏在深山密林中的介子推,可怎么寻找不到,重耳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岀介子推,但是后来发现介子推与其老母亲被烧死了。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做饭,一切吃冷食,故称为“寒食节”。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境内淮宁河流域的裴家湾等乡镇一带,习惯被称为“南川”,又称为“重耳川”。据了解,重耳川就是两千多年前,晋文公重耳奔狄避难的地方。每逢寒食节,重耳川的村民们都做“子推馍”,来纪念这位不愿高官厚禄,只为奉献的介子推。这里的老百姓用面粉捏成坟头形状似的大馍头,再捏一些形态各异的极富有创意的飞禽走兽爬在上面,用红绿黄蓝食品色巧妙点染,蒸出后成为花样繁多的面花,并起名“子推馍”。
记得在童年,每年在寒食节时候,我妈妈和姐姐,常常用筷子、篦子、小剪刀等为工具,捏雀雀、燕子、老虎、狮子、蛇盘兔等面花,串在酸枣树的针刺上,挂在窗子上,或在室内装饰,十分美观漂亮。
寒食节一般吃的是白面馍、凉粉、凉面等食品以及一些果品类。寒食节也祭祀先祖和踏青郊游欣赏美景。
据悉,子洲县高度重视重耳川清明寒食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工作,自2016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四届子洲清明文化节、首届子洲清明文化论坛、全国介子推面花大赛活动,用以陕北传统民间说书、大秧歌、道情、信天游、唢呐、腰鼓、石雕、剪纸、刺绣等表演助兴。还展出子洲风味小吃:馃馅、、黄馍馍、煎饼、油糕、油馍馍、肉夹饼、油旋、摊黄、杂面、抿荚、圪坨等特色美食,让四面八方的游客大饱眼福,大饱口福。
这真可谓:清明寒食杏花开,扫墓祭祖表情怀。焚香烧纸三礼拜,继承遗志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