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足迹 聆教红色传承——府谷县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县委支部)走进绥德考察学习纪实

2022.06.21 12:42 在榆林网 孙文慧 王海荣

在榆林网讯:2021年9月1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考察时说,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敢为人先、奋力拼搏,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前言

2022年6月4日,府谷县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县委支部),按照党总支的统一安排,组织了四十名已退休的原县委工作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走进绥德,开展了以“沿着总书记足迹,聆教红色传承”为主题的考察学习活动,受到绥德县委、政府的盛情接待。中共绥德县委书记杨文慧、县长王诚等县级四套班子领导陪同考察团成员率先来到了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进行参观学习。

郝家桥村忆当年

郝家桥革命旧址,隶属于绥德县张家砭镇,位于绥德县城西10公里处,拥有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室、习仲勋旧居、齐心旧居、刘玉厚旧址、郝家桥乡政府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随着郝家桥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建成,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村,每天都有不少人来村里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室为绥德县“红色记忆”主纪念室之一,展厅总面积 300 平方米,展线总长120米,展出照片236张,实物135件,充分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时任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在1943年带领绥德地委调查组,来到郝家桥村开展的三农调查、土地革命、南下移民、减租减息、耕一余一等工作,以及齐心同志带领村民识字扫盲,开展文娱活动等情况,弘扬了老一辈革命家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重视生产,关心百姓疾苦,解决群众实际生活困难等问题的认真作风和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謀福祉的崇高革命精神。

年轻而帅气的导游小耿,用标准的普通话和朝气蓬勃的情感,进行了耐心的、声情并茂的讲解。通过聆听讲解与实物图景的真实感触,历史画面迅速在老同志们的脑海中集结浮现:

那是在1943年3月,习仲勋同志迎着寒风,亲自率领地委调查组,沿着崎岖的土路来到郝家桥村,开始为期44天的蹲点调查。

在此期间,习仲勋同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白天挨家挨户地走访,行走在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晚上在麻油灯下工作至凌晨,专心总结调研成果,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这次调研中,习仲勋同志组织群众减租减息,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生产;他组织群众开展劳动竞赛,在农业战线中培养了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刘玉厚;他组织群众南下移民开荒,在人多地少的年代,让农民们都能有地种,有饭吃。

在习仲勋同志的帮助下,郝家桥的各项事业走在全县的最前列,成为绥德分区的“农村楷模”,促使整个绥德分区掀起“村村效仿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高潮。通过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热潮……

老同志们深入了解了郝家桥的辉煌历史,共同追忆了习仲勋同志在战争年代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的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

在习仲勋同志旧居、齐心同志旧居,老同志们看到的是土气的窑洞,石砌的灶台,低矮的土炕,煽灶的风箱,乌旧的小桌,黑瓷的油灯......

刘玉厚同志旧址,老同志们看到的是1943年边区政府颁发给郝家桥村,已满是沧桑的木制牌匾《农村楷模》......

2021年2月25日,郝家桥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村党支部书记光荣地出席了人民大会堂隆重的颁奖仪式。

红色岁月八十年,一村荣赢双楷模。

郝家桥,腾飞吧!

陕北民歌永流传

告别郝家桥,考察团一行走进绥德县文化馆。这里也是绥德黄土艺术团、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之毗邻的是绥德县艺术研究院。一行人率先走进非遗陈列馆,在这里,大家听三弦,赏剪纸,看泥塑,听地道正宗的陕北民歌。演员们现场陆续清唱了《疙梁梁》、《拉手手亲口口》、《摇三摆》等民歌,大家深受感染,纷纷鼓掌点赞。

绥德是陕北民歌的主要诞生地,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民歌名曲。提及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主打歌,主旋律。“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看上一个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这首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就诞生在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绥德民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薛林才表演的这首《三十里铺》,更是脍炙人口,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这时,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锣鼓喧天,唢呐齐鸣。随着音乐的响起,大家循声穿过窑洞的门廊,在二楼通道上,手扶栏杆看向一楼大院内充满激情与力量的陕北秧歌。一楼是非遗文化传承馆。此刻的大院内,绥德的后生闺女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在灼热的艳阳下翩然起舞,扭起了韵味十足的陕北秧歌,迎接远方尊贵客人的到来。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民族传统舞蹈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因“走得轻巧、摆得花哨、扭得活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群众参与性极强的一项娱神、娱人、娱己的传统舞蹈。陕北秧歌也是汉族传统舞蹈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又叫“闹秧歌”、“闹红火”。它起源于祭祀农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在绥德,“闹秧歌”不仅是每年春节的传统习俗,更成为人们平日里强身健体的一项群众性活动。

以绥德为代表的黄河黄土文化,是陕北历史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据导游介绍,近年来,绥德先后被命名为“秧歌之乡”“石雕之乡”“民歌之乡”“唢呐之乡”和“剪纸之乡”。五朵名花落一家,这是绥德的殊荣,更是大陕北,大中华的殊荣!

红色精神薪火传

依依不舍告别红火热闹的秧歌表演,踩着绥米唢呐的音韵,考察团来到了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参观学习。地委旧址原是绥德九真观,明清时期的一座道观,位于老城的中心。上世纪四十年代,为原绥德地委驻地,一度成为中共绥德地委的代名词。

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革命时期,九真观是绥德县农民运动的活动中心。1927年农历正月初七,在此成立县农协总会,真武庙大成殿成为农协总会的机关办公处。1937年,绥德商会办公地由扶苏庙(今人大院内)迁至九真观。1940年2月,绥德解放后,中共绥德特委机关在九真观挂出牌子,公开对外办公。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中央局指示,中共绥德特委改称中共绥德地方委员会(简称绥德地委),工作部门除军事部门取消外,其他均未变动,机关驻地仍设在这里。抗战胜利后,中共绥德地委机关驻地迁至西山寺。绥德文工团入驻九真观。1943年2月时任地委书记的习仲勋曾在这里住过2年。

其时,绥德是陕甘宁边区的北大们,人口52万,占全边区的三分之一。习仲勋调任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委,住在绥德“九贞观”大院里。习仲勋书记将毛主席给他用毛笔亲笔写在漂白布上的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端端正正挂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时刻鞭策自己。如何发展生产,搞好经济工作,是习仲勋上任后最中心的任务。所以,他决定亲自带队到绥德以西的郝家桥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蹲点调查。

1943年,齐心同志在绥德师范做学生工作时与习仲勋同志相识、相知、相爱。1944年夏,从绥德师范结业的齐心,被组织上分配到郝家桥乡任文书一年多,同时兼任郝家桥村扫盲文化教员,与村里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深厚感情。1944年4月28日,在地委驻地九贞观的后排窑洞里,齐心与习仲勋举行了简朴的结婚仪式。从此,这对革命伴侣相伴58年。1948年春,齐心再次被派往郝家桥,负责村里党团组织的整顿、恢复及救灾工作。

两次在郝家桥工作的经历,使齐心与郝家桥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该馆真实再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在绥德的重要活动,全面展示中共绥德地委、中共绥德特委、中共绥德县委的历史变迁,集中反映了习仲勋同志和齐心同志在绥德工作期间的重要事件。…….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到了返程的节点。考察团成员与绥德县委、政府四套班子的领导依依惜别,踏上了返程的客车。

活跃的返程中,考察团成员热议着去年9月14日,习总书记来到绥德县考察调研的重要意义,时隔9个月,大家沿着习总书记的足迹来到这里,聆教红色传承,情感激动,感触颇深。

“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是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更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县郝家桥村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大家对未来满怀信心。此时,绵延的山川回响着名州郎的即兴歌唱:永远的郝家桥啊,清澈的河水还在流淌,方方的黑板低吟浅唱,越过漫长的时光,定格在九真观旁,师范读书声朗朗,革命有力量,田间陌上常走访,减租减息工作忙,贫农翻身得解放,得解放……

学习绥德,陕北革命的红色摇篮;感谢绥德,红色传承的杰出榜样。

让我们携手奋进,乘风破浪共远航!

再见,郝家桥!再见,大美绥德!

(作者:孙文慧 王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