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网讯:啊芦太是个四面环沙的一个封闭型小村庄,村庄不大,解放前,只有三十多户人家,一百多口人,由李、康、高、张、林五姓人家组成,一处处破旧的泥土和茅庵房屋散落在沙漠里。沙梁上零星长着沙柳、沙蒿、沙竹和臭柏,其余全是光秃秃的黄沙,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埋门前路,土填屋后井”。村庄里只有一片低洼平整地才长着绿油油的庄稼和树木,俯视像个聚宝盆。
啊芦太是神木市大保当镇最北边的一个村子,是大保当镇的“北大门”,距镇政府30多公里,东邻锦界镇圪丑沟村,北靠尔林兔镇巴吓采当村,西与榆阳区小壕兔乡沙则汗村相交,面积13万多亩,是全镇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子。
解放初,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差,也非常贫穷落后,这个村庄,地处偏远,深居大漠,进出不便,仿佛与世隔绝一般,唯一与外界连的是一条泥土路,就象一条电话线一样漫长,看不到终点。小村静得安详,静得与世无争。全村有四个居住点,啊芦太村居住人口最密集的是李姓人家,而且李姓人家占据三分之二,所以以李姓人家为中心。李姓人家西边的是康姓人家,距李姓人家有一公里多路程;李姓人家南边是高姓人家,距李姓人家有三公里多路程;李姓人家东边的是张姓人家,距李姓人家有7.5公里的路程。啊芦太村人口虽少,但居住不均匀,集中居住的太集中了,分散居住的太分散了。那时,贫富差别也较大,富裕户住的是砖瓦房,贫困户住的是柳耙庵。夜晚,微弱的煤油灯光散落在各个方向像萤火虫一样在大自然中一闪一闪。清晨,清脆的公鸡叫声是最好的闹钟。在这里生活了世世代代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相处,温馨和谐,红白喜事大家互相帮忙,过年过节气氛还算热闹,一个村庄像一个大家庭,大家把各自的拿手酒菜端出来,凑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其乐融融,其情浓浓。全村没有一个商店,没有一所医疗点,只有一所教学点,学生每年不到10名,因为办学条件差,所以留不住老师,学生也只能在就地念完初小就回家放牧和种地去了。
啊芦太村共有耕地1000多亩,竟有60多块地,这里一个小坑坑,那里一个沙凹凹,最远的耕地有20多里路程,全是靠天吃饭。耕地离家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有的人带上土豆,中午用干柴烧熟就是饭,有的带玉米窝窝,喝几口沙窝子里的清水,这就是午饭。因为阿卢太村放牧自然条件优越,三十里范围内都是他们的天然牧场,所以饲养的牛羊骡马牲口较多,在集体化时代,生产队大约饲养绵、山羊上千只,马二百多匹,牛近百头,家家户户还饲养着猪、鸡等牲畜,是全公社饲养牲畜最多的一个村子,也是上缴畜牧税最多的一个村子。这里大部分人的穿着打扮是皮袄皮裤皮坎肩,羊毛擀得圪筒靴,出门肩上还挂个毛褡裢,与牧区的蒙古人很相似,少数上年纪人还会说几句蒙古话,啊卢太起先居住蒙古人,后来蒙古人移居了,啊卢太人才逐渐居住进来,啊芦太也是蒙语,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也请教了老蒙人,啊芦太有两种翻译法,不知哪种比较准确,请读者选择,一种译意是“南高北低的背地”,另一种译意是“柠条背篓”。
这里的人勤劳、简朴、热情、好客、厚道、大方,到了这里,一切变得简单,不问你的学历,不论你的籍贯,不管你的背景,不计你的年龄,来的都是客,到这里做客,他们会倾其所有,慷慨解囊,拿出最好的东西盛情款待。你要到村庄走走,他们会和颜悦色地带你到你想去的地方,会给你宾至如归的感觉。
啊芦太人生活虽艰苦,却过得有滋有味。每当傍晚时分,各家各户烟囱中冒出的袅袅炊烟,偶尔会闻到柴草味,放牧人赶牛羊归栏时的吆喝声,种地人回家的欢笑声、孩子们追逐打闹的欢呼声、各家各户门口发出的狗叫声,仿佛就像一章章生命的交响曲,这欢声笑语洋溢着整个村庄,使人回味无穷。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啊芦太村先后在德高望重的高海贵、李万成、李金寨、李亥亥等村领导的带领下,啊芦太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基础设施也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有所改观。
生产责任制后,啊芦太人先后又在年轻有为的李义伟、李怀情、李虎林、李彦忠、李忠情、康飞云等大小队领导的高度重视、精心打造和带领下,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让啊芦太村旧貌换新颜,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子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快了,简直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如今的啊芦太村路通了、电通了、信号通了、荒沙绿了、牲畜多了、耕地多了、大学生多了、工作人员多了、外出创业者多了、收入也多了、人也更富更美了,村民们脸上也露出了以往少有的笑容,家家有了小轿车、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板房,一排排宽敞的农家小院整洁美观,一条条水泥路,畅通了村组田野,地上花红柳绿,天空电线如织,使整个啊芦太像个聚宝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依山傍水,空气新鲜,风景秀丽,风景宜人,在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的映衬下宁谧而富有诗意,也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仿佛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去年啊芦太又引进一家100兆瓦光伏项目,使本来就富裕的啊芦太人更上一层楼!
(刘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