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公安:乡村“劝导站”筑起“大平安”

2022.10.07 18:05 在榆林网

在榆林网讯:时逢乡村集市,毗邻204省道的靖边县杨桥畔镇主街道热闹非凡,鳞次栉比的摊铺点村民络绎不绝。不远处,有一群身穿绿色反光背心,戴着红袖标,拿着交通安全宣传单的劝导员正穿梭于车水马龙的街道。

靖边公安:乡村“劝导站”筑起“大平安”

近年来,在农村地区交通安全设施不齐全的路段,无证驾驶、违法载人、逆向行驶、争道抢行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农用车、摩托车、电动三轮车肇事突出。如何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使农民能知险,懂避险?交通安全劝导站的作用不容小觑。

据悉,杨桥畔交通安全劝导站位于杨桥畔镇杨二村村委204省道沿线,目前有劝导员5人。靖边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杨桥畔中队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于近日升级改造了杨桥畔镇交通安全劝导站。该劝导站主要负责辖区重大节日、村民红白喜事、民俗活动、学生集中上学放学、集市等车流人流聚集时,对过往群众普及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劝导,引导驾驶人、群众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发法律法规,摈弃交通陋习,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靖边公安:乡村“劝导站”筑起“大平安”

叮嘱式宣传交通安全入人心

在杨桥畔镇的九年制学校门口,交通安全劝导站队员们每天上下学时间都在路口守护孩子安全;在热闹的集市街道,他们苦口婆心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时而提醒驾驶人佩戴头盔,时而指挥交通、疏通拥堵路段。

“三娃,三轮车不能拉人昂,可危险着了。”

“亮亮,骑摩托车要带头盔。”

质朴的乡音,亲切的叮嘱,这样的劝导方式深入人心。过去,杨桥畔交警中队对村民的安全教育多是以派发宣传单、张贴海报为主,村里好多老人说“看不懂传单”,宣传效果也打了折扣。如今,这些交通劝导员都是镇上的村民,用通俗的方言,拉家常的方式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无形中促使村民交通行为向着安全有序发生转变。

靖边公安:乡村“劝导站”筑起“大平安”

“让工作经验强、群众基础好、熟悉辖区社情民意的村民充当劝导员,充分开展交通劝导站工作,发挥亲和力强的独特优势,讲农村话,说安全事,让安全知识入心入脑。”杨桥畔交警中队负责人薛伟对记者介绍说。

令村民印象深刻的是,之前村里的人出行都不愿意佩戴头盔。后来,慢慢地在劝导员们的努力下,村民养成了戴头盔的好习惯。“前几天,我骑摩托车接孩子,回来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幸亏当时佩戴了头盔,才没咋受伤。”村民刘某说道。

群防群治吹响平安“流动哨”

“除了日常交通安全的工作,只要是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帮忙!冬天下雪路滑,我们就去204省道容易发生事故的拐弯路段扫雪。”劝导员李应亮说。

9月26日上午11时许,杨桥畔镇主街道人流如潮。出租车司机张某与公交车司机刘某因载客发生矛盾,二人发生激烈争吵。正在给村民普及道路安全知识的劝导员李应亮见状赶紧过来劝说:“咱都是大人,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以前当过村干部的李应亮做起群众工作来可圈可点,在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解下,二人很快平息怒火。

靖边公安:乡村“劝导站”筑起“大平安”

“每当我穿上劝导员的‘绿色马甲’,佩戴上红色袖章,我就感到很自豪,能为杨二村的交通安全贡献一点力量,苦点累点也值得。”劝导站队长王俊明说。

“自从有了这些交通劝导员,镇上已经很少会堵车了。”在杨桥畔镇从事运输工作的于先生对劝导员们赞不绝口。

乡村“劝导站”,筑起“大平安”。群策群力的“软执法”将交通安全文明之风吹向乡村,设立劝导站的创新之举有了初步成效。据统计,全镇深入农村家庭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1200多户,发放宣传资料1300余张,交通劝导站的设立,既规范了农村交通安全秩序,也让村民的交通法规意识明显增强。(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