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高级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为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启动“匠心”力量。人才济济,适最得宜。
在重点培养,让技能人才去克服种种困难。技能道路并非顺坦,有时荆棘丛生,各界应给予重视与相对的支持,才有新新不断的人才出现,才不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半途而废、人才缺少,后继无人困境。培养人才就像播种“育苗”,管好苗圃,让“技能人才种子”生根发芽。技能人才通常奋战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的岗位一线,做到了学用结合,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和掌握的技术技能进行实际操作,为创造社会美好和群众幸福生活提供实打实的“样板间”或“实景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倘若只懂得纸上谈兵,上不了“踢球”场面,势必会贻误了干事创业。因此,对技能人才和技能职业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重视一筹,将技能人才的培育培养放到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落实落细。要播种“育苗”,管好苗圃,让“技能人才种子”生根发芽。正如用种子培育苗木的方法一般,技能人才的培育培养也同样需要。
有上好技术人才,也一定要让技能人才找到“归宿”。有了安身安心之处,一身技艺方可有的放矢,才能稳才、留才。引才关键在一个“稳”字上,先要保障技能人才“兜里有钱,心里不慌”,才能有一心一意钻研精进技艺、发扬工匠精神,在一项技术上挑战极限,啃下硬骨头,有新研究把主导权握在国家手中。要对技能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逐步树立“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的鲜明导向。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连接企业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把技能理论转化为实践运用。精准选拔“种子选手”,全方位考核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拔高技能水平,点对点精深培养,让技能人才成为“香饽饽”。“留才”既要解决后顾之忧,更要明确发展前景。切实保障高技能人才的配偶、子女按规定享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为技能人才研习深造提供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绿色通道,让技能人才心里暖乎乎、手中于劲足。“引才”既要考虑实际,更要放眼未来。稳步当下,引进相关领域技术人员,提高现行工作效率;着眼未来,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参与技术攻关,实行特岗特酬,鼓励高技能人才在科研和技术革新中发挥创新能力,努力培养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一流团队。
今年3月,人社部划分的新“八级工”序列,就是对职业资格“松绑”的有益探索;10月,《意见》强调“行业企业评价规范”在职业标准体系的重要作用,意味着市场将逐渐回归评价本位,掌握人才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纠正人才管理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建立“谁用人、谁评价、谁负责”模式,合理对接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可谓正当其时。一方面,向用人单位充分放权,“让听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推进以企业、院校、行业协会等为主要载体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另一方面,继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保障权威性的同时做好对评价主体的监管和服务工作,催发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我们要坚持好正确的政治导向,因为政治导向是方向问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技能人才健康成长和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因此,必须坚持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科研人才更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指导科学研究。
作者:尤婷(榆阳区长城路街道长安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