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刻度,记录着前行的足迹,也标注着奋进的历程。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光辉的映照下,塞上榆林注定绚丽耀眼。
翻开这一年我市宣传思想工作画卷,理论武装入脑入心,新闻宣传浓墨重彩,主流舆论凝心聚力,文明创建熠熠生辉,文化事业产业有声有色,意识形态阵地更加牢固……
一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扭住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一主线,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稳中有进、守正创新,为新时代榆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良好舆论支持。
高扬思想之旗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要有理想、志存高远,敢担当、牢记使命,能吃苦、锤炼本领,肯奋斗、成就事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绚烂绽放……”
2022年10月30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市委书记张晓光来到榆林学院与青年学子对话交流,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深情寄语,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思想之旗引领新征程,理论之光照亮奋进路。
一年来,我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服务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14次,抓实抓紧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打造25项宣讲精品课题,采取领导示范讲、代表委员讲、群众微宣讲等形式,常态化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26场次,受众逾3万人次。持续推广“学习强国”平台,截至目前,榆林学习平台总订阅数达1046万,总浏览量近2亿人次。此外,围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开展63项课题研究。“乡恩行动——乡村儿童与家长健康教育网络课堂”入选省级科普资助项目。
这一年,新时代党的理论思想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榆林大地。
聚焦主题主线
奏响新时代榆林奋进强音
推出“非凡十年看榆林”“足迹·温暖的回响”“榆林发展新成就巡礼”等系列报道;举办“喜迎二十大 争做新时代宣讲人”宣讲大赛;开展“学习二十大 一起上强国”学习强国线上知识挑战;组建市委宣讲团等宣讲队伍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这是我市紧扣主题主线,奏响时代强音的生动实践。
奋进新时代,必须以昂扬的主旋律作引领;迈向新征程,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
一年来,我市聚焦主题主线,讴歌伟大时代,服务发展大局,掀起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心组织“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重大主题宣传,营造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广泛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喜迎二十大 红色歌曲献给党”演唱活动、“喜迎二十大 诗韵颂党恩”中秋云诗会等16项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组织媒体记者赴基层一线与党员干部群众话发展、谈变化、晒幸福,配合中央主流媒体制作推出一系列专题稿件210余篇。安排各县市区通过短视频、陕北说书、小品小戏等活动,开展网络宣讲、“菜单式”宣讲、大喇叭宣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壮大主流舆论
汇聚力量讲好“榆林故事”
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种软实力。
一年来,我市坚持把牢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围绕大局、大势、大事,精心统筹谋划,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持续讲好“榆林故事”。
聚焦主题大策划,市县两级媒体把更多的镜头、版面、笔触对准经济发展第一线、乡村振兴主战场、疫情防控关键处,全面展示了榆林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此外,我市借梯登高,唱响“榆林好声音”。协调中省媒体刊发榆林重点稿件9700多篇,充分向外展现了榆林“牢记嘱托 实干奋进”的生动实践,推动了榆林声音在外的有效落地。
此外,我市建立榆林市新闻报道选题制度和全媒体指挥调度会议机制,调度指挥重大宣传工作,全年召开调度会40余次。积极发挥民间舆论场的作用,推出《这里是榆林》《榆见》等原创作品240余个,全网点击量、阅读量超5600万人次。持续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榆林市入选全国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市,榆林传媒中心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12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获批互联网信息许可。
厚植思想沃土
文化事业产业有声有色
文化若水,润物无声。
当前,在榆林大地这块文化沃土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在家门口还是在手机上,市民都能随时欣赏到各种文化精品;走进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市民们随时都能徜徉在文化艺术的海洋……丰富的文化供给,普惠的文化服务,是我市文化事业产业有声有色的真实写照。
一年来,我市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为主题,推出一批具有榆林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表演唱《歌从黄河岸边边来》、纪录片《薪火榆林》、音乐剧《四块红军票》等作品分别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第十六届陕西电视金鹰奖、陕西省第九届小戏小品展演大赛优秀剧目奖。原创广播剧《石光银》获陕西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市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歌舞剧《酒曲人生》、长篇小说《我们家》、纪实文学《无定河》入选2022年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和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榆林延安联袂打造了独具特色的2023年“陕北过大年”春节联欢晚会,获各界广泛好评。此外,我市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成效显著,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石峁和统万城遗址获批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实施“文化+”战略,构建起从项目投资补助、绩效奖励、园区基地建设、融资贴息、活动补助的“全链条”文化产业政策扶持体系。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较2021年末新增9家,达77家,年营业收入12.3亿元。
持续春风化雨
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高效
一个时代的图景,人心是最美的底色;一个民族的复兴,精神是重要的力量。
一年来,我市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文明新风尚,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起向上向善强大合力。
这一年,文明成为榆林大地最美的风景线。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立完善了市级领导包抓、月度现场推进、季度考核、常态化暗访曝光等机制推动创文各项工作。投入42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街道(社区)“微民生”工程和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建材市场改造,提升民生福祉。颁布《榆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在市级媒体开设“创文曝光台”,广泛动员开展“全民创文我先行”大讨论,提升市民参与积极性。
这一年,榜样力量持续照亮精神世界。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被省委命名为“三秦楷模”,神木市田二女等3人获评“中国好人”,榆阳区孙宏栋获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选树“榆林好人”楷模2人、第九届“榆林好人”214人,推出陕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4人,“陕西好人”7人,陕西省“新时代好少年”5人。榆阳区委宣传部(文明办)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这一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持续拓展。我市以县、乡、村三级为单元,按照“八有”标准,一体化推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2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185个,实现中心(所、站)挂牌全覆盖。成功举办榆林市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精选“拴正人家”等20个优秀项目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斩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8个,市委文明办获大赛“最佳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