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2023.03.02 16:51 在榆林网

作者:韩媛媛

林语堂的散文,笔触闲散而颇有趣味。他对苏轼尤为喜爱,说他是“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这本《苏东坡传》,再现了一代大文豪苏轼的人生历程,令人感触颇深。

江山代有才人出。苏轼出生于一个“小康”之家,他的祖父生性豪爽,文中说:“苏东坡的酒量倒不是由祖父那里继承而来的,但是他的酒趣则是得自祖父,以后不难看出。这位不识字的老汉的智慧才华,原是在身上深藏不露的,结果却在他儿子的儿子身上光荣灿烂地盛放了。”他的母亲能教兄弟俩读《范滂传》,他的父亲苏洵自不必说,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就出自这样的家庭。

叶上初阳干宿雨。苏轼的父辈都是在家乡颇有名望,他的叔叔已做官,而父亲虽赶考铩羽而归,然而并不气馁,以淳朴的学术思想感染着儿子们,轻松宽容的家庭环境滋养了少年苏轼充盈的内心。他十岁就能写出出奇的诗句,艺术天分开始崭露头角。苏轼与弟弟苏辙熟读文学经典,苏轼过人的文学禀赋与成长环境的影响及家庭教育无不关联。

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水调歌头》这首词,这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两人一起长大,一起考中进士,一起经历宦海浮沉,兄弟情深令人感动。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诗酒趁年华。苏轼生于北宋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时代,加之宋王朝对文臣的重视,社会层面形成了宽松活泼的文化氛围,似乎人人都能吟诗作对,更不用说苏家一门父子三词客。由蜀地进京经三峡,他写道:“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赴任凤翔,他给子由和诗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任职杭州太守,他赞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无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句。

被贬黄州,他写出了唱绝千古的《赤壁赋》。多少次,耳边回响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寥寥数字,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两个微小的人物,泛舟于月下,享受着天地万物赐予的美妙感觉,最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读者也失落在清风明月的怀抱中了。

黄州时期的苏轼,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灿烂的诗词歌赋。虽然他因乌台诗案而身陷囹圄,最后死里逃生。然而他的诗作中少有像“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忧伤与孤寂,而是处处显示出他的豁达与乐观,闲适与快乐,只有他才能在遭遇风雨“同行皆狼狈”时“吟啸且徐行”,在历经风雨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逆境中自由洒脱、处处可乐的人生哲学,才是苏轼最耀眼的人格魅力,是我们喜欢他的重要原因。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是苏轼同一时期的文臣传记中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的变法影响了一个时代,苏轼一生的起起落落可说皆因他而起。撇开他的政策不谈,王安石本人与他的政敌真正诠释了“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大权在握时,皇帝询问他对政敌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然而,当王安石失势,司马光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这就是宋人的气度与风骨。苏轼对章惇亦是如此。章惇是苏轼后半生命途中的克星,苏轼被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皆拜此人所赐。然而,官场风云突变。等章惇被放逐,苏轼不但没有快意寻仇,而且宽慰了章惇的儿子。

在读这本书时,我不仅了解到了苏轼的生命轨迹和人生历程,也感受到了千年前的北宋知识分子的才气与品性。

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苏轼21岁进京赶考到他64岁去世,除了父母丧事,他都再没回到故乡眉州,他一生漂泊,足迹遍布半个中国。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写诗、作画、酿酒、修道、求雨、赈灾、建造堤坝、探索美食……虽然也曾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然而最终也一笑而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无论人生如何跌宕起伏,四海飘零,读苏轼的诗文,却有滋有味,尽是逍遥。当我们想起苏轼,嘴角总会露出微笑,你会觉得,生活美好,人生可期。

苏轼一生坎坷又绚烂,可歌可泣。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字字珠玑的古典诗词,更是他那旷达豪迈、超然疏朗的处世态度。正如《苏东坡传》最后说:“他的名字只是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