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胸怀“国之大者” 治沙精神代代传

2023.06.05 09:37 在榆林网

榆林:胸怀“国之大者” 治沙精神代代传

塞上森林城

最是陕北春好处,家家户户植绿忙。当湿润的春风徐徐吹来,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陕西最北部的榆林市,人们不约而同开始了一场追求绿色、播种绿色的自觉行动。

干部群众挥锨铲土,植树浇水,高大的“沙漠之星”樟子松扎根在大漠之中,一片片新绿拔地而起;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幼儿悉心种下一棵棵幼苗,师生林、亲子林、爱心林寄托着美好祝愿;乡亲们都是行家里手,绿化家园辛勤劳动,房前屋后杨柳成荫、鲜花盛开……

曾经,作家老舍笔下“荒沙在北,荒丘在南,令人胆战心寒”的榆林城,如今绿树掩映河滩,绿草锁住流沙,2360万亩葱郁的林海将毛乌素沙地拥在怀中,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率先成为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绿色成为榆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七十多载治沙造林伟大实践为中国荒漠化防治贡献了榆林智慧和榆林方案,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

榆林:胸怀“国之大者” 治沙精神代代传

黄土高原

改天换地战荒沙

翻开一页页地方志,70多年前的榆林从春到冬一派狂风席卷沙尘的景象,北部黄沙滚滚,南区尘土飞扬。

榆林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间,流沙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沙进人退,榆林城曾被迫3次南迁。建国初,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0.9%,是全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市掀起“北治沙、南治土”造林运动,经历了试验摸索阶段、集体大规模治理阶段、改革开放转型阶段、生态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探索出植治、水治、风治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的科学造林模式,总结出引水拉沙、引洪漫地、搭设沙障、前挡后拉、樟子松六位一体等技术措施,樟子松在大漠安家,结束了治沙造林无常绿乔木的历史。榆林市应用推广滴灌节水造林、带土球栽植、营养钵育苗等实用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樟子松嫁接红松科研项目,将红松的生长区域向南推移了2个纬度。尊重科学规律、勇于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林茂、粮丰、民富的良性循环之路。

1996年,原国家林业部提出“东学赤峰,西学榆林”的治沙思路,以典型样本全面指导中国的荒漠化治理。2005年,原国家林业局将榆林市列入全国两个跨区域防沙治沙示范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护林带。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由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全市已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3.24%,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2019年,榆林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21年再次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全国防治治沙综合示范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