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组工干部

2023.06.25 09:07 在榆林网 田雨露

我与组织部的缘分始于两年前,那时我大学刚毕业,考到了组织部,成为一名组工干部。

“组织部是干什么的?”这是上班前家人和朋友都会问我的问题,在当时这也确实是我心中的一个疑惑。带着这个疑惑,我踏入了组织部的大门。到单位的第一天,领导告诉我:组织部门是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管人才的人才”, 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形象,而且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短短几句话,虽然我依旧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但也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那么,我的责任在哪里?使命是什么?

记得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主任因为孩子发高烧请假回家照看,却在晚上被紧急叫到单位加班,主任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家中只有还在读小学的老大和正生着病的老二,但即便是这样,只要单位召唤,她还是义不容辞地回来了。当我看到她一边工作,一边在电话里安抚哭闹的老二、叮嘱也只是个小学生的老大照顾妹妹时,我突然意识到何谓组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其实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有多少同事因为工作而错过了家人的许多重要时刻,有人说组工干部都是家庭观念“很弱“的人,但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更大的家需要去守护。

就这样,从同事们“5+2”、“白+黑”的材料撰写中、从深入基层的调研督导中、从牺牲节假日的加班加点完成工作中……我渐渐了解了组织工作,也慢慢读懂了组工干部。当我正“撸起袖子加油干”时,却又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人说,组织部门是一个十分神秘、重形式、不接地气的部门;有人说,组工干部看起来总是“高高在上”、“冷酷无情”......甚至在我们系统内部,也听到过一些抱怨,说我们的权力大不如前、说我们每天加班加点都在“为他人做嫁衣”......尽管这些抱怨大多是一带而过的玩笑话,但仍然让我感到振聋发聩。这些不同的声音,恰恰是我们与社会实际、与干部群众的重要联结点,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才是。

事实上,许多组工干部一直在默默做事。我们知道,艰苦朴素、严于律己,长期租住在移民区的平房里,常年穿一身廉价衣衫、骑一辆二手摩托车,从没有利用权力为家人谋取私利的“草根部长”卢玉宝;知道在山体滑坡、洪水围困时,冒着生命危险开展10多个小时搜救工作,让两万多名受灾群众全部安全转移,而他自己却倒在发放救灾品途中的优秀组工干部李林森;也知道对群众特别有感情,为了解干部和基层党建工作情况,走遍全县1000多个自然村组,6年间写下了60多本民情日记的曾建部长;更不必说的,是那些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有力发出“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最强音的普通组工干部。我们发现:一旦坚守住“做事”的目标,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将那些不同的声音,化解为我们组工干部最纯澈、最真挚的声音。

如果说整个国家像一座摩天大楼,它有现代的外观、精致的装修、高级的硬件、丰富的文化以及入驻其中的各种部门,还有努力工作的、享受生活的、默默无闻的、懒散放空的各种走在里面的人。而我们做的工作,就是确保藏于摩天大楼内的钢筋等框架结实、稳固。让广大党员干部对“初心使命”永远忠诚、坚定、热忱。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组工干部便是当今中国的脊梁。记得建党一百周年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党员因为乡镇工作人员的疏忽而被漏掉,无奈之下来到组织部说明自己的情况,当一位同事对这位老党员说“组织永远不会忘记你”时,老先生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因为他深知“组织”二字的分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永远是我们组工干部做事的底气。我相信,当我们能够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时,必将能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作者:田雨露(米脂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