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寻求创新,在失败里孕育成功

2023.09.20 11:05 在榆林网

钱学森先生曾说:咱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正确的结果,是从超多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超多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从0到1的开创,从来不是神,而且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科学的落脚点终究在于人民,每一位在前沿科学创新突破的骨血始终都是中华儿女,正如钱学森代表的一批又一批爱国科学家,那一代代不屈于国家命运的各行各业的创新者、开辟者,从嫦娥奔月的狂想到万户飞天的疯狂,从东方一号呼啸长空,到如今我们要打造出真正的天宫,几千年漫漫征途,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九万里风鹏正举。当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中华民族的答卷正在写就。无数伟人用创新构建的“中国的长远发展”,为中华崛起之梦擦去蒙尘,血与火淬炼出的,是敢于书写命运的刚强。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然而在经济条件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微缩,生态破坏,交通梗阻,民生困苦,事业众多。政治和军事上,资本主义国家气急败坏,对新中国进行全面围堵和制裁。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在当时内忧外患之际,我们的党站在人民立场,怀揣着一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深谋远虑,悄然的进行一场,后来为所有人所知,为全世界著名惊叹的科技革命、技术创新,“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一个个伟大的名字——钱学森、于敏、邓稼先、郭永怀…,一场场在困境中的创新,中国自强不息,勇攀科技高峰。“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辉煌篇章,强有力的奠定了我们在尖端科学和武装力量的基础。

创新的必备条件,从来不是更好的经济基础、更好的人文环境、更好的物质支撑。

创新所仰仗的,永远是不屈不挠的坚持,是人民至上的决心,是家国繁荣的情怀。

身为新时代党政工作者,我们自当有信心、有远志、有担当、有风骨,激发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力、打造安居乐业的创新生活。

找准问题,是创新的坚实基础。发现问题远比问题本身重要。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要学会如何界定问题,学会挖掘现实与目标的差距。爱因斯坦也曾强调,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严谨求实,是创新的精神内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国科技事业,在短短数十年中由弱渐强,可以从“两弹一星”的老科学家们遗留的手稿中看出,其工整精细,字里行间流露出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研发过程中,于敏先生仅仅通过一串数字就看出了仪器存在故障,力排众议的他果然发现了晶体管存在问题。实事求是,即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勇于拼搏,是创新的强力武器。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从未真正踏出过第一步。在失败后,又会有成功,在一个成功后,又会紧接着另外一个失败。从来都没有所谓的“常胜将军”,唯有失败才是真实的人生。失败又是有利的,因为只有经历一次失败,才能为下一次失败做好应对的措施,也只有经历失败,才能发现不足,弥补自身。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生气勃勃的,离不开创新力量。当其逐渐走向衰落变得暮气沉沉,也大多是因为失去了创新。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在困境中寻求创新,在失败里孕育成功,未来的我们,更要紧密团结,坚定自信,找准问题、严谨求实、勇于拼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刘芊李(佳县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