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市区不少小学生开始沉迷“集卡”,平日社交话题也是“集卡”,有的学生甚至为此花费高达5000元。如此“成瘾”消费,需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小学生热衷“集卡”:
有人花光压岁钱
家住榆林高新区的李女士痛诉最近遇到的烦心事: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迷上了“小马宝莉卡”,私自花光了自己的压岁钱购买卡片,平时对卡片更是爱不释手,昼夜不离,有时半夜起来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赏玩,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受批评后,孩子对此很委屈,说自己的卡片还算少的,跟同学比起来,一点面子都没有。
李女士多方打听,了解到孩子所在的班级集卡成风,普遍花费数百元,个别同学集卡消费金额上千元,最高的一个花费近5000元。花费如此之多,一般是父母工作较忙,压岁钱由孩子自主管理,对孩子消费情况很少过问,对其“集卡”行为更是不知情。
经了解,如今“集卡”已成为孩子们的流行时尚,女孩喜欢“小马宝莉卡”,男生热衷“原神卡”。日常话题是“卡”,过生日时有“卡”,不集卡不懂卡会成为班里的“另类”,显得格格不入。大家互相比卡换卡,乐此不疲。对此,家长和老师无比忧心。
“卡游”出品受热捧:“盲盒”性质易致瘾
据了解,孩子们现在热衷的“小马宝莉卡”,与前几年火爆的“奥特曼卡”,都是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该公司因销售卡包获得巨额利润。
这些卡片之所以受孩子们热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卡片制作精美,角色生动。这些卡片上印有热播动画片、电影,或热门网络游戏中形形色色的角色。除“小马宝莉”外,还有叶罗丽、原神、蛋仔派对等,画面丰富,色彩绚丽,直入这些动画迷、影迷或游戏迷的内心。二是卡片人物众多,每包角色不确定。和“盲盒”类似,孩子们买到的卡包并不确定里面的人物角色是什么,买到重复的就和别人换或者扔掉,为了集齐所有人物,就要不断地买。三是价格差异层级化,照顾不同消费水平。卡片按角色和制作工艺分不同层级,可按包买,也可按盒买。出手阔绰的孩子就“端盒”,价格从50元到200元都有。
笔者特意走访了市区部分小学周围的小卖部、文具用品店,发现这些卡片多摆在进门显眼的货架上,甚至直接成行成列挂在门口。店主说是因为卡片太受欢迎,销售太火爆,为了方便消费者购买才这么铺货的。
卡片对学生的吸引远胜盲盒。盲盒人物有限,但卡片角色多样,有些孩子集不齐所有人物不罢休;盲盒没有稀缺等级,卡片有层级设置,有些孩子总奢望抽中稀缺卡片,欲罢不能。有个孩子甚至带着家用厨房秤去买卡,据说稀缺卡制作更精美、更重。为了稀缺卡,有些孩子一掷千金,而其他孩子则眼巴巴地羡慕。
风靡背后,是孩子的好奇心、好胜心、猎奇心。有的孩子甚至带着“赌徒中奖”的心理,集卡成瘾。
商家套路深:专家表示需家校共管
榆林高新区某小学一班主任说,他发现孩子们大量带卡上学,警告没收教育过几回,后来公开在班里玩的没有了,但放学后就不太清楚了。
笔者发现,小区里,孩子们常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手头都握着一沓卡片。而商店里,生意依旧火爆。
集“卡片”和买彩票刮刮乐有些相似,《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第五十九条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但一位律师家长说:“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确规定商品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但‘卡片’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伤害很难界定,因而不管是商家还是生产厂家很难被追责。”
其实,早在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第二十三条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 意。”而《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四十条规定:“网络游戏出版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但现实中,商家挣得盆满钵满,面对巨大利润,很难承认孩子“沉迷”卡片。任由孩子集卡,只会助长他们的消费欲望、攀比欲望,最终无心学习。有专家指出,为杜绝青少年集卡成瘾,要形成家校共管的局面,必须规范和教育双管齐下。
通讯员 陈进进 张睿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