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心理调适指南送给高考后的你们

2024.06.08 17:07 榆林日报

随着最后一场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从高度紧张到突然放松,高考生的心理状态会与考前产生很大变化。在不少人眼中,高考结束意味着“解放”,可对于还要经历查分、报志愿、等录取的考生们而言,“后高考时光”要面对的心理考验并不亚于考前。

成绩波动很正常,要有勇气“不回避”

“出分之后,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发挥得完美。”刘老师是北京某高中的一名班主任,她认为“高考分数可能比你更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扎实与否在高考考场上可能显示出差异。面对越来越灵活的命题趋势和知识核心变化多端的“外壳”,知识点不扎实,考场上就容易“乱了阵法”。“比如遇上题型变化,即使是上一次做对了,这一次仍有可能出现错误。往深层去看,这其实很难算得上一种‘失误’。”

高考分数最终是多种因素叠加的显现,但很多考生在心理上无法接受,从而产生这样那样的情绪。“我们应当知道,所有的因素都是高考检验的一分子,成绩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是正常现象。意识到这一点,有助于远离沉溺焦虑和过度遗憾。”刘老师说。

对于考试成绩不那么理想的考生而言,很多简单具体的做法可以帮助考生自行缓解情绪。如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就建议,在阳光下进行运动,维生素D的摄入有助于改善情绪。另外,一些团队运动能增加人际互动,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思维反刍或者焦虑强迫的观念。

“沉浸在自然环境中也可以改善情绪,建议考生尝试改变周围环境,去公园、花园、森林等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惬意。同时可采用深呼吸、肌肉放松、冥想和瑜伽等技巧帮助减轻压力和焦虑。”针对上述问题,某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老师闫晓华(化名)建议道。

成绩较为理想的考生,在经历了短期的兴奋后大多都可以自行平复,但专家同时提醒个别考生应注意避免陷入长期的精神亢奋与激动,喜悦过后应冷静下来专注于现实中的具体事项,及时调整至正常生活轨道,还可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一些规划和准备。

“要养成不回避的态度和勇气,这种勇气的来源是,即便没有取得特别好的成绩,老师和家长也并不会因此而嫌弃我或者不喜欢我。”申晨煜建议,“这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照。”

穿上心理“铠甲”,在实践中增强抗挫能力

中科院心理所《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高中阶段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但三个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压力事件会放大罹患心理问题的风险,当青春期撞上人生大考,两者碰撞出的敏感火花,对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发现有些客观条件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改善时,应尽可能为自己打造一副足够坚固的心理“铠甲”。

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技能,包括情绪调控的技能、应对压力的技能、人际交往的技能,并能将其适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遇到失败,如何调整自己情绪、如何找朋友倾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练习、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的抗挫折能力。

的确,高考只是通向未来的第一站。风景一直在路上,来吧,带着一颗勇敢、乐观的心,向未来,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