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公安局深化“三创三耕”举措 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4.06.11 19:40 在榆林网

在榆林网讯:近年来,靖边县公安局主动适应新时代公安发展新需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行“党务+警务”、“网格+警格”、多维多元调处等新模式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市域社会治理的新路子。今年以来,全县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6.9%、16.5%,城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6.7%。

一、创新推广“党务+警务”融合模式,深耕矛盾纠纷计件奖励。一是党务警务融合,职能优势互补。按照“党务+警务”捆绑思路,在全局16名派出所长全覆盖进街道(乡镇)班子的基础上,推动21名民警担任社区“两委”班子副职,深度融入中心城区“156”全科网格化治理体系,通过每月与街道、社区班子碰头研判会商、部署推动工作,确保了党务与警务工作的统筹谋划部署、一体考评推进。二是民警义警捆绑,社区警务高效。通过实行轮岗交流、新警下派,调配机关、派出所120余名民辅警下沉到社区和村警务室,实现了“社区警力占比不低于40%、工作时间不低于80%”的目标任务。县政府为社区招聘分配125名专职义警,与251名社区民辅警捆绑作业、一体考核,规范和统一管理培训、考核监督、激励保障体系,社区警务工作扎实高效。三是计件奖励激励,激发矛调动力。以张家畔街道办为试点,县财政设立专项经费,表彰奖励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成绩突出的社区警务人员、工作人员,依据《计件奖励评定标准》,针对矛盾纠纷收集、稳控、化解、成卷四大关键环节,分别设置奖励金额,收集1条、稳控1起、化解1起、成卷1册对应奖励50、100、150、200元,目前计件奖励350余人,社会效果良好。

二、创建施行“网格+警格”联动机制,精耕社区主防警务工作。一是以“1个平台”为牵引,调优联防机制。县综治中心联合公安机关、城市管理等部门,建成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打造“云上枫桥”,后端应用接入公安情指中心,发动9万余名群众进圈入群,实行“百姓吹哨、接诉即办”,根据群众求助对应启动“红灯”“黄灯”“绿灯”响应,通过指尖云端分单派送“五级网格员”(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村组、村小组、单元楼栋),先后消除安全隐患864处,帮助群众解决困难2050件,实现了云端一呼百应。二是以“五级五长”为依托,警网深度融合。在“五级五长”网格管理的基础上,将以派出所为主体的28个警务大网格整体融入以社区为单元的76个小网格,下沉62名民警担任社区网格警长,定向投放警力、定点精准施策,赋予调动使用550名网格员、村小组长、巷道长、中心户长等群防群治力量的权限,确保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便民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三是以“六边矩阵”为支撑,延伸管控触角。县政府充分整合街办乡镇、基层部门人员力量,在第四级网格层面(村小组)拓展延伸“六边矩阵”,配置治理服务、治安管理、卫生健康、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矛盾调处员160余名,“六员”之间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由属地街道办、公安派出所统筹调用、混合编组,共同开展信息采集、宣传防范、治乱纠违、矛盾调处等工作,切实将群众身边烦心事化解在“家门口”。

三、创建多维多元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细耕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一是机制引领主动防范。推广以四防治安防控体系、五治社会治理体系、六小警务服务体系和七个一工作法为核心的“四五六七”综合治理新模式,健全“以镇为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村为单位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以村小组为单位“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三级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排查收集各类矛盾纠纷1457起,妥善化解1408起,化解率达96.6%。二是多元调处就地化解。根据矛盾纠纷产生不同特点,配合县委政法委精心打造了“老张说和室”“保成调解室”等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矛调室,形成了矛盾纠纷“四五四四四”多元化解、“五心+1+N”调解等系列市域社会治理典型经验。组织开展以“五小警务”为载体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今年累计破小案104起、办小事645件、解小忧237个,惠小利452次。三是科技支撑全域防范。在“雪亮工程”“平安靖边”前端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投入2000余万启动建设“平安乡村”智慧视频防控网,建成一类视频3000余个,全量整合二三类视频监控1136路,接入用户端5102户,405个公共区域、重点场所实现全覆盖,着力构建“雪亮工程”主导、社会资源强链、“小探头”补链、感知设备延链的全息感知防范体系。

(屈玉峰 贺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