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障,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个人作风直接关系党的形象与事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党员干部锤炼作风的行动号令。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自我革命,方能以优良作风凝聚奋进伟力。
思想淬炼铸忠魂,夯实作风根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思想上的清醒决定行为上的自觉。北宋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境界与明代海瑞“留取清白”的价值追求,揭示着思想境界对作风的引领作用。当前个别干部存在的“佛系”“躺平”现象,折射出理想信念弱化引发的作风滑坡。党员干部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身必修课,通过常态化理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在党性淬炼中筑牢信仰之基。唯有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方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制度约束划红线,规范作风航向。清代张伯行《禁止馈送檄》中“一丝一粒,我之名节”的警句,至今仍为廉洁自律的典范。新时代作风建设既要传承历史智慧,更需完善制度体系:中央八项规定以刚性约束遏制“四风”蔓延,党内法规体系通过闭环监督扎紧制度篱笆。党员干部须强化制度执行力,既要在“不敢腐”的震慑中守住底线,更要在“不能腐”的约束中涵养正气。通过建立作风档案、完善考核机制,实现组织监督与自我约束的有机统一。
躬身力行显担当,绽放作风光芒。作风建设最终要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焦裕禄治沙、黄文秀扶贫的事迹昭示:优良作风既是精神品格,更是实践能力。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党员干部当主动投身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前沿阵地,以“事不避难”的担当破解民生难题。要建立“作风-实绩”转化机制,将作风建设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体系,让优良作风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推进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员干部当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将个人作风锤炼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用清风正气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作者:贺梦梦(榆林市横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