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动脉”到“文明长廊”的跨越

2025.05.08 16:22 在榆林网 李坤

在2025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铁路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成为观察中国文旅产业变革的重要窗口。最新数据显示,全国铁路发送旅客达1.12亿人次,同比增长10.5%, 5月1日单日客流更创下2311.9万人次的历史新高,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印证了铁路网络对文旅消费的强大带动作用,更揭示了“铁路+文旅”融合正在从场景重构、价值再造向生态共生全面跃迁。

场景革命,从“位移载体”到“沉浸剧场”。铁路与文旅的融合正以“时空重构”重塑游客体验。山西铁路文旅的创新,始于对“时间价值”的重新定义,大西高铁、郑太高铁等线路编织的“3小时交通圈”,将云冈石窟的千年佛光与平遥古城的晋商遗韵压缩进同一时空维度。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场景重构”,太原至灵丘的慢火车上,文旅部门将车厢改造为“移动非遗展厅”,广灵剪纸、灵丘罗罗腔等非遗项目通过现场演示与互动教学,实现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跃迁。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期间,该类专列发送旅客1.2万人次,同比增长320%,带动沿线非遗工坊销售额突破50万元,印证了“交通即文化”的深层逻辑。

价值重构,从“流量变现”到“文明传承”。铁路与文旅的融合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激活文化遗产的时代载体。山西铁路文旅的突破,在于将“客流”转化为“文化流”。2025年4月,“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列车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内核,将殷商甲骨文、仰韶彩陶纹样等文化符号融入车厢装饰,餐车中的道口烧鸡与豫剧唱腔交织成了“五感沉浸剧场”。适老化服务创新更彰显人文温度。针对老年游客占比超40%的现状,山西铁路部门推出“银发旅游专列”,配备防滑地毯、恒温马桶、紧急呼叫装置,并建立健康档案与随车医护体系,这种从“位移服务”到“生命关怀”的转型,使铁路成为文明传承的“温暖载体”。

产业共振,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生”。铁路与文旅的化学反应正催生万亿级产业集群。山西铁路文旅的终极目标,是构建“文化-经济-社会”的共生生态。2025年,太原局与沿线景区联合推出“车票即门票”计划,持有抵达山西高铁票的游客可享五台山、云冈石窟等5A级景区门票五折优惠。这种“票根经济”模式在灵丘已初见成效。针对平遥古城、忻州古城等热门景区,增开太原至大同、运城至西安等方向动车组列车36.5对,推出“高铁+景区”联票优惠,游客凭车票可享平遥古城门票8折优惠,五一期间,平遥古城接待游客28.3万人次,同比增长12.55%,其中铁路客流占比达65%,形成“交通引流-文化体验-消费转化”的闭环。

从灵丘慢火车上的秧歌欢腾,到郑太高铁穿越太行山脉的疾驰,山西铁路文旅的实践表明当“钢铁”与“文明”相遇,运输工具便升华为文化载体,它所承载的就不仅是旅客的位移需求,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的代际传递。这种“交通+文化”的融合创新,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文明使命,让每一段钢轨都成为文明传承的纽带,让每一次启程都成为文化觉醒的起点。(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