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为民服务要“沾泥土”“带温度”

2025.05.09 16:37 在榆林网 贺梦梦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走进田间地头看到的全是办法。新时代基层干部落实为民服务,不能光喊口号、抄文件,得会用“土办法”、讲“家常话”、办“实在事”,把群众家门口的“小问题”当作自己的“心头事”来办。

‌脚底板下找问题,莫等群众找上门。收起记录本,揣上民情卡。每月定三天雷打不动“入户日”,不打招呼直接进院子:看厨房柴米油盐缺不缺,摸被褥厚薄冷暖知不知,问土地流转合同签没签。在村头大槐树下开“板凳会”,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方言说政策,把低保申请、农机补贴这些条文拆解成“大白话”。群众反映的水渠渗漏、路灯不亮这些“小事”,记在本上更要钉在心头,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到第二天。

‌手掌心里有本事,服务送到心坎上。既当“多面手”,更做“贴心人”。留守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就带着便携打印机上门办养老认证;农户茶叶滞销,连夜学着开直播当“带货员”;调解邻里纠纷时,既要讲法律条文,更要拎清“人情账”。备好三样宝:帆布包里装政策手册、便民联系卡、民情记录本;手机里存着医疗报销流程图、宅基地申请模板、各村能人通讯录。群众有事随时能掏出“工具包”,做到“问策答得准、遇事帮得上”。

‌心窝子里换角色,将心比心办实事。坐群众的板凳,喝农户的粗茶。春耕时卷起裤腿下田帮插秧,秋收时开着三轮车运粮卖菜,才能真正懂得“靠天吃饭”的不易。给留守儿童补课时别总讲大道理,先问问昨晚想没想爸妈;走访独居老人不光查住房安全,更要陪着唠半小时家常。把群众当自家人,办事时就能多问一句“这样行不行”,盖章前多想一层“还有啥难处”,工作自然做到人心窝里。

‌肩膀上头扛责任,敢为群众争口气。遇事不躲、见难敢扛。宅基地纠纷调解七八次不嫌烦,为争取修路资金跑县城十趟不叫累。发现政策“卡脖子”就大胆提建议,比如把“先交材料后审批”改成“容缺办理”,让群众少跑冤枉路。面对形式主义的检查,敢说真话、报实情,把考核的“指挥棒”变成服务的“助推器”。只要真心为群众利益较真,裤腿沾满泥巴的背影就是最好的政绩。

为民服务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心里的承诺。基层干部要少些“官架子”,多接“地气儿”,把办公室搬到村头巷尾,让政策落地生根发芽。当群众看见干部就愿意拉着手说掏心话,这样的服务才有温度、有厚度、有生命力。

作者:贺梦梦(榆林市横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