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白于山区草木初萌,在子洲县砖庙镇美谷界村造林工地上,造林队员沿着起伏的山坡有序栽种苗木:平缓地带,鲜食杏树苗扎根沃土;陡坡之上,油松与柠条错落有致。这片生态修复区,正通过量体裁衣式的种植策略,勾勒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产业富民的新画卷。
作业人员在陡坡种植生态树种。 张占林摄
美谷界村作业区属于典型的白于山区生态薄弱区域,可作业面积4042亩,可作业绿化里程3886米,配套防火通道2521米。“在种植过程中,采取差异化的种植策略,依据坡度与土壤条件,项目区将65%的区域规划为油松、云杉等生态树种,搭配柠条、沙棘等耐旱灌木,形成‘上护山顶、中保坡面、下固沟底’的立体防护体系;35%的平缓地带则栽植鲜食杏、山桃等经济林,兼顾生态防护与经济效益。”子洲县白于山区绿色断裂带治理项目美谷界板块N1标项目负责人郝卫星介绍,陡坡“种绿”保水土,缓坡“种金”促增收,这样的搭配可以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
这种科学的栽植策略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项目建成后,不仅可实现“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水土保持目标,还将为局部生态整体构建一道生态保护绿色屏障,并形成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向全县推广。同时,经济树种达到盛果期后,将逐步发挥林产品的经济效益,有效提高周边群众人均收入,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经济型产业转型。
美谷界村作业区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实践成果,为子洲县林业发展打开新思路。为进一步拓宽生态经济发展版图,该县积极谋划,将目光聚焦于核桃产业,一批核桃管护项目应运而生。
今年,子洲县投资1682万元,规划了一批核桃管护项目,管护面积2.18万亩,林间栽植药用连翘9.45万株。项目建成后,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核桃林地无人管理问题,动员林农管护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提高核桃产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利用核桃林下空间,发展特色林下经济连翘产业,充分调动林农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使核桃及林下产业成为林农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进一步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
这些都是子洲县推动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生动实践。
作为黄河“几字弯”生态关键区,子洲地处白于山区边缘,长期面临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等挑战。为筑牢区域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民发展方略,立足山区生态特点,科学规划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2025年,该县统筹中省市县1.1373亿元资金,启动总规模21.6145万亩的造林工程,涵盖“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项目、省级林草改革发展项目、榆林市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一县一山头绿化示范项目等重点项目,计划栽植苗木540万株,绿化里程23.8公里。目前,春季造林进度已达75%,预计5月底全面完成。
“我们不仅要种活树,更要管好林、用好林。”子洲 县林业局副局长裴高原表示,下一步,子洲县将继续以林长制为抓手,全力做好5.8万亩“三北”工程作业设计以及前期准备工作,于秋季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为生态榆林由浅绿向深绿转变贡献子洲林业力量。
记者 张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