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锁堂:何家沟这个文化村

2025.05.15 11:54 榆林日报 安锁堂

作者:安锁堂

子洲县城东北一公里外,有村名何家沟。登高远望,长约5公里的小河犹如游龙,自北向南蜿蜒而来,与轻雾缭绕的大理河形成“丁”字形。村里在册414户1076人,常驻人口540多人。省道205线(子米路)穿村而过,村民居住在沿沟两岸。蔚蓝的天空下,山水相映,绿树成荫。阳春四月,正是上万株杂果吐艳绽放时节,传统老果小果树布满座座山头,漫山遍野的花香,沁人心脾。何家沟是个典型的传统“耕读”村庄。“耕”有杂果杂粮,“读”有琅琅书声。村里走出各级各类人才300多人,留守村民皆有较高文化,写诗赋词,书香飘逸,是个有名的“文化村”。

安锁堂:何家沟这个文化村

俯瞰何家沟村(航拍图)。马腾明摄

山沟村庄,文化何以如此繁荣?早在1938年,何家沟村就办起了公立小学,创办了“米脂河西小学”。那时没有教室,村里就把三皇庙的会窑作教室,曾聘请过北大毕业的李树荣先生在村小学任教。

从此,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破开云层,照耀在美丽的校园,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农民吆喝着牛走上山头,父耕子读的优美画卷在小河两岸展开。

那时考米中很难,周围乡村的考生很少有能考上的,而何家沟小学第一届13个孩子就有6人考上了米中,轰动一时。

再上溯,何家沟村是受到传统耕读文化涵养的。村里旧院落大门石刻对联,见有“耕读两般宜教子;勤俭二字可传家”“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世间好事忠和孝;天下良图读与耕”等,足见其耕读文化的深厚根基。清末有贺氏庄院,先祖立下“勤俭重教”的家规,一大门子先后培养出革命军人、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人民教师五六十人。

村中旧时一直有私塾,民国初还办了冬学。有了识字人,思想便活跃。特别是后来考入米中、绥师的学生,在动荡的岁月,他们接受了新思想。民国时期村里有一个共产党员,传播进步思想,一批青年参加了革命队伍,他们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在革命队伍中锻炼成长,成为中坚骨干。如,1907年出生的贺维新,1924年读绥师时入党,受李子洲派遣,在苗家坪完小发展党员。霍天明是曾跟随刘志丹闹革命的老红军,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炮兵师师长,沈阳军区副军级首长。1929年出生的贺嘉儒,夫妇2人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留苏学生,回国后分配在兰州建筑工程设计院,曾参与兰州大桥等大型建筑的设计。贺政,生于1929年,1956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品学兼优,留校任教,后调任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办公室秘书;其妻王静茹,曾在外交部工作……

提起何家沟村走出来的学子,人们不得不提起何家沟的“大功臣”张明修。张先生1923年出生于米脂县城西街,1950年初被聘为何家沟小学教师,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担任校长23年。张先生为人和善,教学有方,工作踏实,循循善诱。他热爱这所山沟小学,索性就定居在了何家沟村。张明修到何家沟小学后,曾创出了子洲县何家沟小学升学率全县“五连冠”的辉煌业绩。他把一生的心血全部奉献给学生娃娃,从这所学校出去后考上大学、中专的就有130余人。他于1979年出席了陕西省教学经验交流会,同年被授予“陕西省特级教师”。张先生功高德劭,2005年秋,何家沟小学校庆之际,历届校友为恩师勒石树碑,“敬赠恩师张明修:学高德范、师尊校魂”。

何家沟村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出了一批大学生。1964年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贺树德,曾在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北京社会科学院工作,出版发行有《北京通史》第六卷、《中国大事典》(明代卷)等2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曾任社科院外国文学所党委书记党圣元就是何家沟走出来的大学生。他1955年出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文学理论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主持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以及中国社科院、教育部重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了《文学史理论》《返本与开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等10余部专著。村里出去的研究生、博士、留学生、专家、学者、工程师等有60多人。此外还走出一批地师级、县团级军政干部。

据校志载,何家沟村走出去的公职人员就有300多名。一个山沟农村出了这么多的人才,委实罕见。

这个村的人才“一窝一窝”地出。村民贺加银说他有4个子女,都是大学毕业。像这样“一窝一窝”考出去的,在他们村里也不是稀奇事儿。村民调侃说,就他们村出来的师资,都能办一所好中学了。

何家沟小学出去的校友,不忘报恩反哺母校。例如校友贺国栋先生,积极筹集资金,为建设小学教学楼作出重大贡献,村民为其勒碑赞曰:“学子国栋,心系家乡……引泓开泉,浇灌希望。”

在这个山沟里,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恰似何家沟满山遍野的杂果树,虽扎根在贫瘠的山野崖畔,却以倔强的姿态向天空伸展,每一朵花儿都像生命的礼赞。

说何家沟是文化大村,一是说这个村走出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公职人员,二是村民中文化人多,七八十岁以上的村民,好多最低都是初中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高中毕业。

在传承耕读文化的基础上,何家沟村正在规划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美丽文明新乡村。规划建设“1+4+N”文化点位,即文昌阁加南北村口景观、东西山顶农耕文化标志园,再加若干文化景点。文昌阁位于村中心学校附近,意在倡导文化、传承文脉;南北村口各建仿古建筑二层小城门、过洞,名曰“博文”“约礼”,介绍村情村史及游览节点;东西山顶建设农耕文化标志(石碾、石磨)园,配建配雕天文地理、五行观象、二十四节气等,弘扬传承农耕文化;利用闲置窑洞小院,建设公益的耕读文化展馆、家风家训展馆、正新书院等;修复传统民居窑洞小院,布建二三十院文化民宿,配以诗词美术书法文化院墙。

打造“中华散曲文化园”,成立“农民散曲社”“新乡贤散曲社”;拟以曲牌命名多处“散曲小院”;建“散曲文化墙”若干,传播名家散曲;把旧的农家老院改造几处“散曲茶舍”,品茶吟曲。去年以来,发展村里散曲会员,举办了两期何家沟村散曲文化培训研讨会、三期创作活动,目前吸收会员40多人。

何家沟还是陕北伞头秧歌传习村。老年人至今提起贺维昌,都津津乐道,说他当年闹秧歌打伞,声情并茂、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2024年元宵节子洲县城过街秧歌拜年时,现年82岁的老伞头党圣兴,一口气唱了6分钟,“……子洲建县80春,当家的来往如烟云。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功过自有后人评……”歌词将子洲建县80年的历史通唱了一遍。党老先生初中毕业,但有捷才,他嗓音洪亮,能见甚唱甚,在沿门子时为一户收破烂的唱道:“七十二行数哪行,行行都有状元郎。走城镇、串四乡,悄悄地发了个破烂王。”他出版了《陕北伞头秧歌》一书,15类近千条秧歌词,现为市级非遗项目子洲伞头秧歌代表性传承人。

何家沟还出了几个农民作家。一天下午我和市派驻村干部马腾明去村民姬世明家里串门聊天,他当过司机,任过民教,现年76岁的姬先生给我赠阅了他创作的3本书:诗词《芥草集》、散文《凡人琐事》及《翻译古诗一百首》。姬世明初中毕业,他说自己是地道的“草根”,拙作都是“小草”。他还在写,准备出版第二本诗词集。何家沟村还有不少能写会画的村民,已故书法名家贺维昌,能双手书写篆字……不胜枚举。

愿何家沟文化村这朵奇葩,开得更加娇艳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