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的基层成长,是一场“书生气”与“泥土香”交织、理想与现实共振的蜕变之旅。这群带着知识光芒的年轻人,在乡村热土上历经淬炼,以“书生气”赋能、“泥土香”扎根、“人民情”铸魂,书写着新时代青年干部的青春答卷。
怀揣“书生气”,以理想之光照亮基层路
“书生气”是选调生的精神火种,是“国之大者”的情怀底色。初入乡村,他们带着学术思维与发展蓝图,却常遇“理论落地难”的困境。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恰是成长的起点。
真正的“书生气”并非脱离实际的清高,而是“带着问题学”的智慧。有选调生将电商理论转化为“田间课堂”,用方言土语讲解市场逻辑,帮农户搭建线上销售渠道;有选调生把生态理念融入乡村规划,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这种“理论+实践”的转化力,让“书生气”成为破解基层难题的密钥,让知识在泥土中开出务实之花。
沾染“泥土香”,在烟火气中褪去青涩味
基层是最好的“打磨场”,“泥土香”的浸润,让选调生从“天之骄子”变为“乡村之子”。“泥土香”的本质,是对基层规律的尊重。调解纠纷时,启用“乡贤评理”比单纯讲法更有效;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时,“最美庭院”评选比行政命令更有感召力。这些“接地气”的实践让选调生明白:基层工作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因村制宜”的灵活;群众工作不靠“本本主义”,而靠“将心比心”的温度。当“选调生”变成村民口中的“小王”“小张”,青春便与乡土深度融合。
厚植“人民情”,于细微处见初心担当
基层工作的真谛,藏在“千家万户”的琐碎里,落在“柴米油盐”的牵挂中。选调生的成长,最终要体现在“人民情”的厚度上——不是喊口号,而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扛在肩上。“人民情”的养成,源于日复一日的坚守。跟着老支书走村串户,他们学会把“低保复核”“渠道清淤”记在心头;暴雨夜转移群众他们懂得“人民至上”是行动而非空谈。当“书生气”融入民生温度,“泥土香”便有了情感重量,选调生的成长也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把群众当家人,把实事办进心坎。
从“书生气”到“泥土香”再到“人民情”,选调生的成长轨迹,勾勒出新时代青年干部的价值坐标:以知识为帆,以实践为桨,以人民为岸。他们用“书生气”的清醒破题基层困局,用“泥土香”的踏实扎根乡村沃土,用“人民情”的厚重丈量初心使命,最终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响中,谱写出“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眼里有民”的青春乐章。
乡村振兴的征程上,需要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带着知识的锋芒、沾着泥土的芬芳、怀着人民的热望,在希望的田野上深耕细作。当青春与基层双向奔赴,选调生们定能在“三重境界”的淬炼中,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让“选调生”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闪亮注脚。
作者:蒋瑞峰(米脂县银州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