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盐湖:三秦大地上的“白色宝藏”与红色记忆

2025.06.20 10:07 榆林日报

作者:王凤飞

在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一片闪耀着银白色光芒的盐湖群静卧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这里是陕西省唯一的湖盐产区——定边盐湖群,不仅蕴藏着亿万年的地质密码,更镌刻着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盐湖秘境——

自然造化的地质诗篇

定边盐湖的形成可追溯至万年前的更新世。当低洼闭塞的湖盆遇上盐碱滩丰富的盐分补给,在蒸发量远超降水量的干旱气候催化下,1.2—1.4万年来的盐类沉积逐渐铸就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14个大小盐湖如珍珠般串联在盐场堡至白泥井60公里长的弧线低洼带,总面积近98平方公里,从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着明水湖、公布井、苟池、花马池等14个盐湖,构成了黄土高原上独特的“盐湖走廊”。

作为盐湖群的“首席代表”,花马池堪称自然与历史的双重馈赠。这片距盐场堡镇仅1里的盐湖,湖盆面积6.78平方公里,已探明盐资源储量达742.95万吨。所产“白盐”“花盐”色白粒大,自古便是食用与腌制的精品原料。而盐湖群中面积最大的苟池,以19.8平方公里的湖盆面积和723.90万吨的盐储量,成为定边盐业生产的“主力军”,其产出的“青盐”粒大色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

千年盐韵——

从秦汉到革命年代的财富密码

“东有盐池之利,西有畜牧之饶”,定边产盐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唐宋时盐业昌盛,明清更达鼎盛,2000余年的开采史让这里成为中国最古老的盐湖之一。嘉庆《定边县志》中记载的滥泥池,因四周泥泞得名,唐代便已开启采盐史,湖畔旧有的盐神庙见证着先民与盐湖的共生智慧;明万历初年开发的莲花池,因“连环池”谐音得名,曾以“周围十八里”的广袤幅员成为陕甘边界的重要产盐地。

全民抗战那段岁月,定边盐湖成为支撑中国革命的“白色粮仓”。 1937年,陕甘宁边区遭国民党经济封锁,粮布药品极度匮乏。 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两千余名将士奉命北上,在花马池畔的明长城脚下挖修175孔窑洞,光腿赤脚踏入盐池开展大生产。战士们创新采盐技法,将每年两茬盐的传统生产变为七八茬,冬季亦能灌水成盐。这些雪白的盐粒不仅解决了边区军民的吃盐难题,更通过“食盐外销”换回粮食、药品等急需物资,1942年定边盐业收入占边区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中央第一财政”。

盐湖新章——

从经济支柱到文旅地标

作为定边县域经济的“脊梁”,盐湖群曾贡献地方财政收入的70%以上,几十年来累计生产盐产品800多万吨,实现产值43亿余元,上缴税利3.2亿余元。如今,除传统盐业外,盐湖群更以“天空之镜”“上帝的调色盘”等美誉跻身网红打卡地,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中国摄影创作基地”。每当夏秋季节,不同盐湖因矿物质差异呈现出蓝、绿、橙等斑斓色彩,倒映着蓝天白云,吸引各地游客与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在花马池畔,三五九旅打盐窑洞遗址静静矗立,窑洞内壁留存的凿痕与盐晶凝结的历史印记,诉说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这片被时光淬炼的盐湖,既是大自然馈赠的“白色宝藏”,更是中国革命史上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当人们追寻革命足迹前往延安时,不妨转道定边,在盐湖的粼粼波光中,触摸那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峥嵘岁月——这里的每一粒盐,都曾熔铸过民族解放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