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公安:以“警”之名 绘就生态“枫”景

2025.07.01 16:33 在榆林网 郭世霞

在榆林网讯:(通讯员 郭世霞)“我在田间发现一只受伤的野生小鸟,疑似保护动物,麻烦快来看看。”5月27日,接到群众报警后,靖边县公安局沙石峁森林派出所民警联合县林业相关部门成功救助一只翅膀受伤、不能飞行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

这是靖边公安“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高效运行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们为野生动物织密“保护网”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靖边公安在联防联控、全面巡防、精准宣传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为野生动物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靖边公安:以“警”之名 绘就生态“枫”景

联防联控“治”:织牢“防护网”

“早上9点出门巡护,现在已经巡查了2座山、2个林区了,暂时未发现破坏森林资源及野生动物的行为。”5月1日,森林警察大队民警、网格员和护林员像往常一样深入辖区林区巡查,忙碌的藏蓝身影成为一道让“鸟儿”心安的“警”色。

为保护野生动物,靖边公安建立“林长+警长”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系工作会议,通报辖区生态环境保护风险隐患等情况,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守护野生动植物安全。与林业部门联合构建了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由森林警察大队、林业部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组成专业联合救援团队,接警即动,针对不同物种制定个性化救治方案,确保每一只受伤或受困的野生动物都能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不仅如此,森林警察大队构筑起“森林民警+派出所民警+N”全覆盖基层治理模式,吸纳网格员、村干部、护林员、志愿者等力量组成野生动物服务队,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民警开展生态巡查、安全劝导、入户宣传、违法线索排查、纠纷调解等工作,筑牢生态保护联防、巡防、宣防三道防线,形成区域大联防工作格局。

靖边公安:以“警”之名 绘就生态“枫”景

全力以赴“巡”:筑牢“防火墙”

“老叔,您家菜地这张网可得拆,这是违法的!”民警小张边拆网边跟农户唠家常。

“清缴”是打击破坏野生鸟类资源犯罪专项整治行动的第一步,也是从源头遏制非法猎捕行为的关键。

连日来,靖边县公安局冯家峁森林派出所组织民警深入辖区林区、树林山边、田间地头、沿线河边等鸟类活动频繁的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探查,对易放置猎夹、猎套等非法捕猎的地点进行“靶向式”清理收缴,切实做到了“走一片、清一片、净一片”,为鸟类营造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

与此同时,靖边公安联合林业、市场监管等部门,走进花鸟集市、农贸市场、饭店餐馆等场所进行了全面检查,坚决打击非法猎捕、收购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共巡查林区、湿地保护区及森林公园50余处、农贸市场及餐饮场所200余处,从源头上斩断了非法猎捕链条,筑牢保护野生动物“防火墙”。

靖边公安:以“警”之名 绘就生态“枫”景

线上线下“宣”:让生态理念深入民心

“目前是乱捕滥猎滥食鸟类等野生动物情况的高发期,工作人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野生鸟类的关注度与爱护……”日前,在生态警务微信工作群里,森林警察大队发出了这样的一则预警信息。

靖边公安局将“生态警务”触角延伸至每个村组、社区,建立涵盖生态警长、护林员、村组干部等人员的“生态警务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

同时,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组建普法宣传小分队,围绕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高频次开展普法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

席麻湾镇村民屈大姐就是宣传小分队的一员。曾经,她见鸟就赶,对野生鸟类保护缺乏认识。但在民警的普法宣传下,她的观念发生了彻底转变,成为了一名积极的护鸟志愿者。如今,她见着菜地张网的邻居就会主动劝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连日来,冯家峁沙石峁森林派出所民辅警深入辖区学校、村组、农贸市场等场所开展野生鸟类保护宣传活动。民辅警通过现场讲解、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介绍辖区常见的野生鸟类的种类、生存现状以及保护意义,并用身边非法猎捕、采伐、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案例向群众讲解危害野生动植物犯罪的法律后果,引导大家自觉参与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行动中来。截至目前,开展宣传活动2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如今,山中有景、景中有警、景警相融,成为靖边县守护生态资源的亮丽“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