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子”,这股源于生活烟火气的流行词,其精髓在于分工协作、互助共进、持久信赖。当它将目光投向了年轻干部在基层的成长,“搭子”一词便被赋予了崭新的使命与分量:它绝非浅尝辄止的应酬协作,亦非庸俗拉扯的套路,而是指深植于泥土、倾注汗水智慧的干部群众共同体,指向着一种如磐如铁、水乳交融的亲密合作关系。
年轻干部在基层的珍贵“搭子”,首先是甘为“导师”的老党员、老前辈。向这些基层“富矿”虚心求教,向田间实践虔诚学习,以“甘当小学生”的心态自觉“清零”身份标签——这恰是年轻干部褪去“机关气”、注入“泥土香”的必由之路。然而,干部若只把“拜师”当任务、将“请教”变表演,若学方言“半口半口”、睡土炕挑挑拣拣,那无异于在干群间新砌了一堵生疏之墙。干部与群众之间不是单方面施教或被动接受,彼此“教学相长”才是最优之路。
年轻干部在基层的“搭子”,更是休戚与共的当地乡亲。百姓最反感的是口号式调研,最盼的是踏实解决困难的真行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与百姓同坐一条板凳,才能真切感知他们的“痛点”与“盼点”。群众的现实诉求是年轻干部工作的第一信号灯,群众的满意笑脸为工作成效刻下最终判词。唯有在共同劳动中建立情谊,在合力解决急事难事时形成默契信赖,年轻干部才不再是乡亲们名册上的过客,而是走进家家户户心里头的“自己人”。从“花名册”到“全家福”,正是情感之舟从陌生到信任的划行轨迹。
诚然,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对年轻干部而言,真正的基层“搭子”,是识途引路的老党员“望远镜”,更是温暖结实的群众“连心锁”。当每一名干部都在平凡岗位上真正走进百姓“全家福”,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定能汇聚成解绳结、破坚冰的众行之力。
作者:贺梦梦(榆林市横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