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纵深推进,各地全面开展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对违规吃喝问题露头就打,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这是正风肃纪的必然选择。但部分基层单位简单将“禁止违规吃喝”异化为“禁止吃喝”,却折射出作风建设中形式主义的新问题。
违规吃喝禁令的制度初衷清晰明确。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三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用公款支付的宴请等行为被明确定性为违纪。从现实表现来看,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公款超标准接待;借考察调研之名吃喝;出入隐蔽场所奢靡消费等都属于违规吃喝的典型场景,而正常的商务宴请、亲友聚餐等均在制度允许范围内。但部分基层单位在执行中出现偏差,将“工作餐不上酒”异化为“工作餐不能有”,把“禁止违规吃喝”偷换成“禁止一切聚餐”。
违规吃喝不只是吃喝问题,“吃老板”“吃食堂”“吃下级”,表面上吃的是“饭”,实际上做的是“局”,组的是“团”。“吃什么喝什么不重要,和谁吃喝才重要”,一场场看似普通的饭局,背后可能隐藏着请托办事、利益输送的勾当。只有深挖违规吃喝背后的腐败问题,才能进一步纯洁党的组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但部分领导干部将作风建设简单等同于“物理隔离”,认为“不吃不喝就不犯错”,将必要的工作交流、亲友聚餐视为“风险点”。一些地区将公职人员“违规吃喝”的时间、范围、对象无限放大、层层加码,还将公职人员“违规吃喝”扩大到聚餐上,扩展到下班时间的私人生活、私人聚会等各方面,将正常的商务宴请、亲友聚餐贴上“违规”标签,甚至不允许二人以上的聚餐,这种“一刀切”做法实质是将作风建设责任转嫁为干部个人生活限制,用形式上的“清白”掩盖实质的“不担当”,用“200%”的执行破坏制度的严肃性、合理性。
餐饮消费本就是正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消费市场的重要一环,禁止吃喝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餐饮业的健康发展。近期,众多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直呼餐饮业的寒冬来临,不少餐饮行业人员更是面临失业。餐馆没了客流,影响的不只是餐厅的收入,更是服务员工资、养殖户订单、供应链循环……层层加码的代价,最终压在劳动者肩头。
违规吃喝专项整治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关键落点,其核心要义在于斩断利益输送链条、净化政治生态,而非否定正常社会交往。实践证明,只有精准区分公私界限、严格界定违规场景,将制度刚性约束与治理温度有机结合,才能有效遏制“饭局陷阱”背后的权钱交易,又能守护健康的人际往来与市场活力,让作风建设真正赢得民心,而不是止步于“不吃不喝”的表面文章。
作者:刘鹏(府谷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