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下午,广州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的阶梯教室里,一场教学研讨会正在进行。52岁的教研员周老师突然从椅子上滑落在地,主持会议的张主任立刻拨打120,同时让工作人员去取走廊里的科曼AED。有过急救培训经历的张主任跪在地上解开周老师的衬衫,按照语音提示完成电极片粘贴,在AED的辅助下持续按压。救护车赶到时,周老师的呼吸已经恢复了规律。
这场研训中心的获救经历,生动诠释了公共场所增设AED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公共场所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涵盖了各类年龄层和健康状况的人群,像教学研讨会这类场景,参与者可能因长时间久坐、精神高度集中等因素诱发心脏问题,而突发心脏骤停往往毫无征兆,AED的存在就如同在人群中布设的“生命急救站”。
从救援时效来看,公共场所的突发状况往往难以及时获得专业医疗支援。广州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的案例里,若走廊未配备科曼AED,仅靠张主任的急救技能和等待救护车,周老师的生命安全将面临极大威胁。AED操作简单易懂,即便非专业人员,在语音指引下也能快速上手,这恰好填补了公共场所专业急救力量响应前的“时间空白”,能在黄金抢救期内为生命争取机会。
再者,在公共场所增设AED,也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公众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机场、车站、会议中心、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将AED放置在显眼且易获取的位置,配合定期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活动,能让更多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敢于施救、善于施救,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生命的良好氛围,让公共场所真正成为安全、可靠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