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书写“青春答卷”——校地合作赋能清涧乡村振兴

2025.07.19 19:54 榆林日报

盛夏的清涧,正迎来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节。伴随着暑期的到来,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面孔,又为这片黄土地注入了满满的青春活力。

自2023年9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清涧站正式落成以来,清涧,这座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小县城,迅速成为全国高校莘莘学子实践调研、智力助农的热土。其间,该工作站积极汇聚高校资源、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吸引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0所国内知名高校的师生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先后形成调研报告6份、设计方案18件,为清涧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生态为先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近年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清涧站坚持把生态治理作为推动清涧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组织师生深入基层,实地考察调研贺家岔、康家湾、八斗岔等5个行政村,在同基层干部群众的面对面访谈中,探索提出将废弃窑洞改造成特色民宿或文化展馆,利用本土植物打造微景观美化村庄环境的低成本、易落地的乡村改造方案,为相关行政村申报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紧扣“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针对清涧县太极湾、北国风光等核心景区,编制《太极湾景区规划建议报告》等4份改造提升方案,建议完善景区排水、照明等基础设施,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并引入生态修复技术,增强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近年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清涧站联合多所高校,在当地各小学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普法宣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举办“童心绘梦·红领巾爱祖国”绘画比赛,鼓励孩子们用画笔展现家乡风貌;举办“‘书’送阳光 温暖未来”捐赠活动,为高杰村镇九年制学校、下廿里铺镇小学、老舍古小学等捐赠图书4000余本和书包等文具用品;发起学习分享活动并开设9门学科课程,助力清涧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

创新驱动 绘就产业发展蓝图

清涧县素以盛产红枣、粉条、石板等特色产品著称,但品牌弱、销路窄等问题长期困扰着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清涧站团队主动深入生产一线,积极探索“产品+文创+电商”融合发展模式,围绕清涧县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设计了吉祥物“枣团团”,进一步增强清涧红枣产业的辨识度;开发无糖红枣饮品,助力当地红枣产业延链强链、开拓市场;推出“勿忘涧枣”“涧生沃柑”等6款融入陕北剪纸、陕北民歌等文化元素的特色包装,有效提升相关品牌溢价能力。

与此同时,由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清涧站倡导建设的清涧县直播基地现已初具规模,工作人员联合当地干部积极开展助农直播,并举办3场“网络直播+促振兴”主题沙龙,培育清涧本土主播20名;科学制定《电商孵化中心建设方案》,旨在推动清涧县农产品线上销售规模化;充分发挥清华大学校友资源优势,促成清涧县农投公司与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推动清涧生鲜果蔬进入长三角市场。此外,该工作站还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陕西校友会校友及企业家协会成员,举办“空间人工智能助力美好人居环境”主题讲座,并与清涧县农业、文旅等部门开展座谈,共同探讨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方向,推动更多绿色低碳、高质量产业落地清涧。

示范引领 构建“1+N”高校联动机制

近年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清涧站深入挖掘清涧县作为革命老区和“路遥故里”的资源优势,立足当地实际推动“红色研学+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其间,该工作站在编制《路遥小镇文旅+研学产业路线规划》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文学主题研学课程,并以北国风光景区为核心,开发“探往昔北国风光铭今朝青年使命”红色研学课件,设置诗词朗诵、历史情景剧等互动环节,让广大青少年在情景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人生影视城业态升级方案,助力景区“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7.5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提出王宿里民宿、花溪谷游憩区等5处节点优化方案,切实提升游客体验。运营“青见清涧”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53篇、短视频14条,有效提升清涧文旅知名度。

清涧县坚持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清涧站为示范引领,近年来,创新构建“ 1+N ”高校联动机制,推动大连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榆林学院等十余所省内外高校积极参与,构建形成乡村振兴校地合作“共同体”,在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30余次,累计参与师生超过500人次,同时举办4次主题教育分享活动,惠及清涧县10所学校的5000余名学生。

通讯员 惠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