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何以会渐行渐远——评王兴根的散文集《渐行渐远的老家》

2024.07.28 14:45 榆林日报

作者:吕政轩

作为陕北人,读王兴根的作品,自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悦感。那熟悉的山、熟悉的水、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风土人情、熟悉的乡村记忆,读着读着,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便扑面而来。

何为老家?老家,首先是一种地理概念。《我的老家高粱墕》开明宗义:“我的老家是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韩岔镇高粱墕村。‘墕’是两山之间的山地,‘高粱’是庄稼,我的老家应该是地形结合庄稼而得名。高粱墕,即长满高粱的山地。”其实,陕北的地形大体相似,沟壑纵横,梁峁参差,村庄的命名往往与地形有关。如高家沟、槐树岔、荞麦梁、大石畔、小石畔,等等。人生总是在离去与归来之间纠葛着,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读者的心声:“漂泊异乡,难免思念老家,老家有父母,有难忘的童年,所以修起三孔窑洞,庭院里植树种花,渐有归去之意。”

老家也是宗亲的根脉所在。“山西洪洞县的那棵大槐树,是陕北人永远飘不散的梦。明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两万多人,往塞北筑城屯田,高粱墕王氏的祖先据说就是这一次移民来陕北的。然后在横山区韩岔镇王石畔村落户,繁衍生息,距今已有六百余年”,此乃王氏家族之根。“经过数代繁衍,高粱墕王氏已成为大家族,家族成员服务社会,成就自我,或教书育人,或弄潮商海,或闯荡江湖,各行各业均有成就”,此乃王氏家族之脉。根脉绵延不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虽然老家户户房屋敞亮,村村道路硬化,但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如果有一天,当最后一个老家人离开时,那最后一次回眸该是悲怆,还是……”这是一个沉重的问题,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慧眼的作者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就选择了典型素材。老家,陕北的老家,几乎村村都有龙王庙。何也?“十年九旱”是对陕北气候的真实反映。天高荒旱,人心慌乱,怎么办?于是就拜龙王,于是就祈雨,于是就产生了民歌《祈雨调》:“晒坏了,晒坏了呀,玉皇老价你早发令,东海龙王你快显灵,救万民呀救万民……”

生活就是文学,文学就是生活。无需深究,就这么简单,《大柳树》又是一个例子。早年的陕北,树种无非有三大类:杨树、柳树和榆树。在陕北,柳树不但年代久远,而且随处可见。“每年秋天,大柳树成熟的一树金黄,是高粱墕人永远放不下的乡愁”。柳树,何止是高粱墕人的乡愁,也是陕北人的乡愁。

《凭吊井沟》就是凭吊山里人生命的源泉。村里人的吃水,毛驴的饮水,庄稼地里的浇灌,都来自“井沟”。井沟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命的延续。井沟寂寞了,这一带的生命也会随之而寂寞。凭吊井沟,凭吊什么呢?凭吊远去的生活气息。还有《打谷场》,还有《饲养室》。位于村口的打谷场,平时是孩子的乐园,秋后是全村人的希望。饲养室既是村里养殖大牲畜的地方,也是仓库所在地,村里人在这里可闲聊、可小赌,也可打平伙。可惜,“单干后,生产队的所有财产或折价处理或按花户分,不久连饲养室也卖给了个人”。

读老家,读王兴根笔下的老家,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萦绕心头。是怀念还是眷恋?是伤痕还是寻根?是魂牵梦绕还是渐行渐远?打开作品集,扉页上的一句话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故乡、故土、故人,凝注的乡愁,是根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