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六
1月29日,文旅部公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实至名归,榜上有名。陕北文化能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在于其中华文明中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在于陕北人对优秀传统文化集体传承和大众实践中的广泛参与。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呵护的是陕北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着力的是中华文明之文化安全。而美国记者斯诺“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著名论断,则是对陕北文化品质的精准概括,更揭示了陕北文化生态保护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意义。
陕北地处中国东西坐标轴,黄土高原与大漠草滩接合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8°农牧分界线、胡焕庸线、长城线、直道线、黄河线……中国重要的人文地理线,经天纬地,绳结陕北。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长城与母亲河黄河,人类历史上两大跨时代工程秦直道与长城,两个黄金十字在陕北大地烙印,天然界定了陕北在中华文明中精神高地、文化福地、资源宝地的历史地位,也历史地陶冶了陕北文化的精神品质,形成了陕北非遗鲜明的地域特色。走进陕北,品鉴陕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会看到陕北文化的底色、中华文明的底蕴,找到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非遗是文明进化的路线图——
非遗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了人类文明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宗教崇拜、国家认同循序渐进的文化路标。
陕北秧歌(阳歌)、陕北窑洞营造技艺——敬畏自然的文化自觉。
陕北人住的是生土建筑窑洞,生在土中,长在土中,魂归土中,与生俱来即找到了敬畏自然这一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准则。人类文明初始,对地震、洪灾等自然现象认识不了,产生对自然的恐惧,又发现万物生长靠太阳,于是产生了自然崇拜,这从日本、乌拉圭等国的国旗即可见证。从秧歌拿的指挥杖“日照”的名符其实,到霸王鞭、拂尘等法器类表演道具和假面具,秧歌表演不管多少演员,都是一个个符号,勾连起来就是一幅幅生动的宗教图案。所以看秧歌应该俯瞰、鸟瞰,因为秧歌是天人对话的超然大境,是给太阳神、天神看的,是自然崇拜太阳祭祀广场歌舞演变而来的歌舞经典。有阳歌也有阴歌,阳歌白天闹,给活人闹,祈求幸福平安;阴歌执“月照”晚上闹,给亡人闹,祈求消灾赎罪,这就是升斗小民的基本诉愿。
中国(陕北)剪纸——生命至上的艺术符号。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发现,人是最宝贵的,于是有了生殖崇拜。陕北把剪纸叫“窗花”,其艺术表达的主要内容是生殖崇拜类的鱼钻莲、抓髻娃娃或男欢女爱动态化的鹰踏鸡、蛇盘兔等图案,在婚礼中担纲大任,表达的是多子多福的朴素祈求。所以说,剪纸是生命符号、基因传承、科普示范,将鱼、莲等籽多的动植物作为性的隐语,体现的是人类繁衍生存的哲学思考。
陕北(清涧)道情、白云山道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道情从佛家唱性、儒家唱礼、道家唱情中脱颖而出,以唐明皇李隆基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始,即具艺术雏形,陕北封闭的地理,开放的历史,传统的民风,形成人神共治的泛宗教崇拜氛围,让道情、道乐在陕北有了茁壮繁荣的机会,敬神娱人,达到了社会和谐的效果。
黄帝陵祭典、黄陵面花——文化认同与忠孝价值。
“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炷祭黄陵”,同祖、同源、同心,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在陕北淮宁河一带,称面花为“子推”,以介子推之名,直白告示寒食节的忠孝价值承载,也引出国史上“重耳奔狄”的重大历史事件。介子推生尽忠,追随晋文公重耳成就霸业;死尽孝,与母亲归隐山林,不为名利所动,抱木而焚。这淮宁河在本地也称“重耳川”,重耳川,子推燕,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其忠孝价值坚守可见一斑。这就是非遗版的让历史告诉未来,是陕北版的让世界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