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看中华文明构建——以陕北国家级非遗为例

2023.03.10 09:40 在榆林网 王六

■非遗是民间知识小百科与德育范本——

陕北民谚——百姓生活常识、生产指南。

陕北出文化精品,也出英雄人物。英雄美女出一县,两代帝王同一村;夫义妻杰英雄谱,联璧生辉中国范。貂蝉、李闯王同是米脂人,已是一奇,而西夏国建立者李元昊与民族英雄李自成,竟同为银州李继迁寨李氏。北宋千秋忠勇的杨家将杨业与折赛花,南宋大战黄天荡、提振民族士气的韩世忠与梁红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与高桂英,皆是陕北之光荣。润物无声的厚积薄发,得益于非遗为代表的社会教化体系,得益于陕北民谚这样走心的德育范本。

大众性:众人是圣人——民间认识论。

社会性:圪都(拳头)打不平世界——教化功能。

实用性:彭祖活了八百八,没见稀糜(黍稷)稙(相对早)谷瞎(ha 歉收、坏了)——知识力量。

人文性:若要公道,打个颠倒——道德温度。

科学性:你不给龙王留出路,龙王就不给你留活路——常识规范。

地域性: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多元色彩。

文化不是高大上,而是生活细节和生活态度。相对于国家治理的刚性规制,民谚、民俗之民间自治的柔性力量,则更基础、更持久。陕北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声有色的中国故事,非遗精湛技艺背后的艺术创新、价值理念、文明承载、精神定力,更是非遗传承之本。

非遗也是相互加持的文化工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二人台就是蒙汉两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陕晋蒙的共同财富。陕北秦晋两省,更因陕北是晋方言文化圈,晋南是秦方言文化圈,构成生动的文化太极图。我们从陕北一望无垠的大漠黄沙、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逝者如斯夫的黄河的视觉中,可找到黄河为何叫黄河、黄帝为何称黄帝的视觉答案;也会从面花五谷的味觉中,从黄帝陵祭典的嗅觉中,从灵动激越信天游的听觉中,直觉感悟我是谁,从哪里来。随着文化事业的红盛,非遗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服务大局,前景广阔。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榆召开,必将促进榆林非遗走上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传承、传承中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作出榆林贡献。